免费范文>作文大全>小学生>六年级

读《中国精神》有感1200字

作者: 更新时间:

  中国精神,是不屈不挠的力量,是万众一心的栋梁,是以人为本的作风,是百折不回的信心,也是抗震救灾的精神,更是报效祖国的勤奋,关怀人民的爱心!

  回想起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夺得了与大灾难斗争的伟大胜利。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抚平我们痛彻心扉的创伤;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为我们点燃重建家园的希望;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让我们勃发坚强不屈的中国力量!

  是什么让汶川地震受灾的人民看到了重建家园的希望?是祖国,伟大而无私的祖国母亲!是她让我们有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但谁也想不到,强大的祖国背后,不知经历了多少腐败和落后,但再大的困难也击不垮中华民族挺立的脊梁,在艰险的道路也阻挡不了祖国向前迈进的脚步。多难兴邦。我们看见,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无数次大灾大难之后,依旧在世界名族之林中昂首挺胸。祖国是我们胜利的源泉!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继承他们的优良血统,在大灾大难面前,中华民族应该表现得更加从容。坚强。灾难唤起了我们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了我们前所未有的爱心奉献精神,增强了我们对祖国强烈的认同感。抗震救灾不只是国家和政府的事,还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哪怕多搬走一块砖,多捐献一块钱,多一句问候语来安慰受灾人民……这都是浓浓爱国情的见证呀!

  2008,无法忘却的记忆;2008,顽强抗震的民族;2008,坚强不屈的精神。2008,涌出了多少个不畏艰难。舍己为人的英雄烈士。

  林浩,自从汶川地震后就一直家喻户晓,“鼎鼎有名”的“抗震小英雄”。9岁的林浩从倒塌的校舍自救脱险后,没有呆在安全地带,而是用弱小的身体将一名昏迷的同学从废墟中背了出来。随后,他又进入已倒塌的教学楼背出了另一名昏迷的同学,你是废墟上的小英雄!

  谭千秋,一名敬业的中学老师。2008年5月13日,当搜救人员从东汽中学的废墟中搬开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一幕景象震惊了——一位中年男子躬着身子,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课桌下蜷缩着4个幸存的学生。他就是谭千秋老师。面对即将崩塌的教学楼,谭老师无私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所爱的学生。他张开双臂的姿势,无言地诠释了充满爱与无私的师魂,更闪耀出伟大的人性光辉。有一种爱叫大爱,有一种永恒叫千秋。谭千秋老师,您是光明的使者,携着文明的火种点燃我们心灵的智慧之光;你是爱的播种者,携着生命的辉煌照亮我们前进的路!

  风雨过后,是一片迷人的彩虹;灾难过后,我们又将迎来和谐美好的未来。久违的幸福正向灾区人民招手,时代的进步正帮助人类成长。重建家园的希望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坚信,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百倍努力!

  “汶川别哭,四川雄起!万众一心,情满灾区。”这样的呼声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甚至是全世界!我们要永怀信心和感恩之心,为着祖国和人民的未来,前进!


读《中国精神》有感字相关文章:

读《中国通史》有感800字

读《中国神话故事》有感200字

红色精神代代传——读《红色精神》有感1400字

读《中国故事大王》有感200字

读《奥运精神》有感500字

读《中国精神》有感1200字

我读《中国读本》有感450字

读《中国国家地理》有感1200字

读《中国精神中国人》有感700字

伟大的中国精神——读《中国精神》有感1200字

读《中国精神》有感1200字

中国精神,是不屈不挠的力量,是万众一心的栋梁,是以人为本的作风,是百折不回的信心,也是抗震救灾的精神,更是报效祖国的勤奋,关怀人民的爱心!回想起2008年“5·...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感谢是一种美德

下一篇:倾心一爱

精选图文

  • 闭眼250字
    闭眼250字

    我同桌一会儿挖鼻屎,一会儿咬红领巾。不管是在上课时、下课还是跑步时,他都要咬着他的红领巾,或者抠鼻屎。而且不知道他是尿尿...

  • 扮演妈妈200字
    扮演妈妈200字

    如果有一次表演的机会,我想演妈妈。我的妈妈平时比较凶,所以我想演一个温柔的妈妈,让“孩子”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我想演这样...

  • 闭上眼睛250字
    闭上眼睛250字

    有时候,我闭上眼睛,是沉醉于美味之中。下午,妈妈给我买了一杯果茶,我兴奋地一口喝下去,美味香甜的百香果汁,搭配上软软的珍...

  • 时间的快慢长短300字
    时间的快慢长短300字

    时间的快慢长短,取决于人的感觉与心情。妈妈同意让我看一个小时的电视。我坐在沙发上,按下遥控器准备享受看电视的乐趣,“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