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范文>范文大全>心得体会>读书心得体会

巴金《家》读书心得

更新时间:

巴金《家》读书心得(精选7篇)

巴金《家》读书心得 篇1

  闲暇之余,重新阅读了著名作家巴金的《家》,感触颇深,一个个人物的形象再现我的脑海。顺从的觉新,谦逊的觉民,激进的觉慧……他们在封建主义的黑暗中挣扎、反抗,在黑暗中寻找着那份渺小的希望……

  《家》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述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化、溃败的历史,写出了封建大家庭高家公馆从最初的繁华到逐渐的没落。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书中令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主人公——觉慧。他是整部作品中最具有批判和反抗意识的典型新青年。他痛恨着自己大哥觉新顺从而导致自己与所爱之人分离的做法,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报社办报纸宣传新思想,与自己的爷爷——高老太爷对着干,并且爱着与自己的身份天差地别的鸣凤。当最终理想破灭时,无法忍受而离开了这个家。

  觉慧是一个典型的“人道主义者”。他平等地看待每一个人,更爱上了与自己不同阶层的婢女——鸣凤。但在封建社会下,他们两人的爱情最后也无疾而终。当他们二人表述了各自的心意之后,高老太爷却要将鸣凤送给冯乐山做妾,鸣凤却始终心系觉慧,不愿做他人之妾。可当她来到觉慧的房中,觉慧却因赶稿为而让鸣凤改日再说。最后没有任何反抗能力的鸣凤只能选择跳湖自尽来阻止自己嫁作他人之妾。自此觉慧一直活在对鸣凤的自责中。最后两人的爱情还是破灭了,虽然是意料之中,但却也让人感到无比惋惜。

  在经历了爱人鸣凤、表姐梅和大嫂瑞钰的死去之后,觉慧终于忍无可忍,离开了这个令人窒息的高公馆。而此时没了高老太爷的高家,也终于成为了一具空壳,逐渐没落。

  觉慧是一个大胆而幼稚的叛徒,并没有回避旧家庭和少爷的地位带给他的负担,而是令人信服地展现了他逐步摆脱这些负担,走向新生活的过程,从而塑造出一个深受青年人喜爱的勇敢背叛旧家庭和追求新生活的新青年的典型。他是“五四”时代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和新生活的勇敢追求者。他始终是封建社会里的反抗者们的榜样和鼓舞的.力量。

巴金《家》读书心得 篇2

  “有你在,灯亮着”,巴金先生的去世让每一名读者感到遗憾和悲伤。

  我并非是个热爱看书的人,最初的相识也只不过是教材书中载选巴金先生的几篇节选,还记得为《雷雨》在老师的课堂上演绎,在《爱尔克的灯光》中体味封建社会下带给我们的启发,称不上巴金先生的忠实读者,唯一接触完整的一本书《家》。

  不久前,我又拿出了《家》,细细回味了一遍。

  《家》这部小说是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中说起的,讲述了那一代人对自由,对爱情,对创新中国的梦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们三兄弟做出的不同决定,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爱还是恨,是走还是留以及这些决定带来的不同后果,越是读到后面,情节越是起伏不定,内心越是激动不已。

  《家》中塑造了一个封建压制极其严重的大户人家,在这个家中有着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人物。觉新无疑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种悲剧,曾经深爱着梅,但让他的父亲用占阖的方式决定了他的命运,娶了瑞珏。他爱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听从别人的鬼话,将待产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难产而死。他含泪忍受一切不义行为,不敢吭一声,他活着,只为敷衍,豪无主见,这也正是旧中国的悲哀。然而丫头鸣凤对觉慧的不渝也是一个悲哀,这个悲哀是这个社会造成的,但麻木的人们不以为然,在他们心中丫头拥有的权利不同于他们,他们是物品,可以当作人情相送。而觉民则不同,当他得知与冯家小姐定亲时,为了自己的梦想毅然选择离家,最终他在这个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胜利的人。

  读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为了觉民,觉慧的胜利而欢;还是为了琴,鸣凤的大胆而喜;或者是为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爷的专制受到了打击而歌。。。。总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难以用言语阐述。

  《家》中描述了封建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家》中让每有一位读者热情,冲动和幼稚,《家》中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给予我们勇于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不管碰到什么坎坷和挫折,都要坚定信念冲下去,千万别想觉新那样一生充满遗憾和内疚。

  看完《家》已经两天了,心中还是空空的,宛如“一波绿水”。

  这些天,我一直在想,到底是“我”是世界,还是“你”是世界?而“世界”,又是什么?是忘记吗?我沉陷在其中无法自拔,我不知谁对谁错,我只能去想……我仍会努力去做。

  一部1931年创作的作品,正如巴金自己说的,有些激进,有些不妥,有些幼稚。它让我开始明白“时代”的意义,时代改变人的意义。但或许当初作者若“给人指出一条道路”了,我就没现在那么喜欢它了。

  同为“新时代”的人,我是不喜欢觉慧的。甚至没有过多的好感。他是个什么人?叛逆,造反甚至是疯狂的。他试图改变一切,改变礼教,改变家庭,改变社会,但他手无缚鸡之力。他只能用文字抒发自己的“理想”。那么他带给我们什么了?星星之火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若所有的星星之火都跑到了一处,组成了大火,固然好。但是,其他地方不还是冰冷的么?若真作为一个有志之士,应有远大的抱负,这点欠缺,也许就是所谓的“幼稚”吧。

  觉慧另外让我深恶到痛恨的几个地方,就是:一个正面人物,一个需要讴歌的人物,竟然也会忘记!竟然会为他的所谓的无知的“事业”而忘记一个为他甘愿也确实付出一切的人。鸣凤死后的第一句描写竟然是“觉慧终于写完了”,之后的那句“他决定放弃她”又是什么;他从不三思,当觉新饱含热泪说出“你想过我的感受没有……”,我相信所有的读者此时都难以抑制心中的怜悯,我甚至以为他会打消出走的念头,谁知,他说:我不管……这是什么?这是耍孩子气,觉新此时也不生气,反生歉意的泪光。唉……这是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感受?当时是一个死气沉沉的时代,可正如狄更斯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的时代。”新思想没有错。新思想的发展势必会遭到遏制,所以激进一些也未尝不可。但,以上两个片段,一个是深爱的人,一个是手足情深的兄长。难道,新思想就是抛弃一切吗?人们说忍耐到了极点就是反抗,这种反抗的力量是惊人的。可如果一个人没有忍耐,总是爆发,会长久么?……我说不下去了。

  ……

  舒了两口气的我觉得刚才的我确实有些气愤,过于冲动。现在,我以一颗平静的心首先梳理一下过程:首先讲一下我对每个人的感觉,再详细作感想,最后,我对于“忘记”和“你我”以及“社会”做一个议论……

  ……

  文章里的主人公无疑是觉慧,他是一个接受新思想的人,但是,我想,他也许过于偏激,起的作用适得其反,而他自己却还茫然不知甚至以为成功~对于他,要说的太多,却不是主要的,没准后边还会谈及吧。但是,这里要做重点说明的是,我认为,他毁了鸣凤。换句话说,鸣凤爱上觉慧是个错误,是个“宿命”。也许我这个人不习惯走中间,反而爱去两边。爱去亲身体会最上层鱼最下层人的感受,尚且不说。我觉得我要是从《家》这部小说中找出一个最正面的人物,莫过于鸣凤了。她有什么?她什么都懂。这一点第二章就有体现:她坐在床上,想着自己的未来,想着自己的“宿命”,哑然失笑。

  说到苦笑,我还要岔开一下,巴金在《家》中用了过多的苦笑、凄然地笑、忧伤的笑,不知为何,总之我觉得有的地方真的难以这样抛弃自己本身意愿的“笑”,有些地方真的连哭都哭不出来或是根本不用苦笑……唉,我不懂。

  话说回来,正因为鸣凤懂得太多了,所以她会不自觉地瞎想,甚至想到死。但是聪颖而不是传统的她怎么会爱上偏激好动异想天开的觉慧呢?!也许这真是宿命吧。后文会提到,我有两三次看不下去。《家》我是一直以一种不屑的眼光去看的,直到鸣凤的死,我突然感觉到了奇妙的痛苦,这也是我读说有书以来第一次痛苦憋闷的看不下去的时候。当时仿佛大石压心口,抑郁、烦闷、焦躁使我真正无法看下那一行行字,我歇了眼,甚至因此休息了一天。当我再次拿起书时“觉慧终于写完了”一行厌恶的字现了出来。我很想再歇息一会儿,但强咬着牙看了下去。居然看到了觉慧的“一丝”毁意,紧接着“他决定放弃她”使我刚刚舒下的心又激动起来,咽下的吐沫呛在嗓子里。从此,我越来越看不懂觉慧了,也越来越“厌恶”他了。大家若有谁为觉慧而不平,不要说我,找鸣凤吧……之后的半部小说,我是在行尸走肉的状态下看完的,瑞钰的死,老太爷的死,的确也让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丝波澜,也让我有时看不下去,但我都强忍了,鸣凤死后的那种惊天动地的痛却再也没有了。

巴金《家》读书心得 篇3

  《家》是历来高考学子的课外明珠的必考题,其作者巴金先生素来以进步的知识青年为主人公,暴露旧制度、旧礼貌、旧道德的罪恶来歌颂反抗和光明。

  《家》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滞塞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以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祖孙两代冲突为线索。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我作为他的局外人,亦是可喜,同时也抹了一把辛酸泪。

  令我可惜之处莫不过是高家主人公高觉慧的反抗精神,他反对封建思想崇尚自由与创新。在那个极度落后的时代,等级观念深入人心。而他视其如草芥,爱上了高家公馆可爱、善良勤劳的婢女鸣凤。青年人正需如此,古往今来多少痴男怨女因家族反对、等级观念双双殉情,爱情的花朵尚未盛开就已枯萎凋零。不言而喻,封建势力是悲剧的开始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摧残者。作为新中国人都会为此义愤填膺,可在那个时代,新思想就如春节的火车票一票难求。可爱的觉慧带领了先进的思想与文化,实在是让人可喜!

  令我可悲之处有太多太多。作为高家长子,高觉新过早的担负起高家的一切重担,不仅为此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子,婚姻受到家庭的阻挠,心上人似林黛玉“焚稿而死”。而直接原因或许让你哑然失笑:两家本为亲戚因一次小小的争执便决意断送二人的婚姻。罗密欧与朱丽叶本就是悲剧,但他们的家族有着血海深仇。根本原因昭然若揭,实为可叹!

  婢女的丈夫只能是工人或是农民而绝不可能是其心爱之人。难道世间的爱情都是错的吗?为何本来美好的爱情要被封建制度打上沉甸甸的枷锁,蒙上灰暗的颜色。金庸先生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我们由此可以看出爱情的真挚和不计较得失。这是多么美好可爱的感情啊!

  新中国60年风风雨雨,正因其开放的婚姻制度促成了一段段美好佳缘。今日是中秋之夜,我突发奇想诞生了一个梦想便是家家传颂的天下人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来源于开放的社会与人类坚持不懈的争取和追求,我坚信在这个开放的新时代,我的中国梦,总会实现!

巴金《家》读书心得 篇4

  我并非是个热爱看书的人,最先接触巴金先生的文章也只可是是教材书中的巴金先生的几篇节选,20年过去了,至今还记得学习《雷雨》时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绎,但唯一接触完整的一本书是今年寒假和儿子一齐读的《家》。

  《家》这部小说是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中说起的,讲述了那一代人对自由,对感情,对创新中国的梦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们三兄弟做出的不一样决定,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爱还是恨,是走还是留以及这些决定带来的不一样后果,越是读到后面,情节越是起伏不定,内心越是激动不已。

  《家》中塑造了一个封建压制极其严重的大户人家,在这个家中有着不一样性格,不一样命运的人物。觉新无疑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种杯具,以往深爱着梅,但让他的父亲用占阖的方式决定了他的命运,娶了瑞珏。他爱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听从别人的鬼话,将待产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难产而死。他含泪忍受一切不义行为,不敢吭一声,他活着,只为敷衍,豪无主见,这也正是旧中国的悲哀。然而丫头鸣凤对觉慧的不渝也是一个悲哀,这个悲哀是这个社会造成的,但麻木的人们不以为然,在他们心中丫头拥有的权利不一样于他们,他们是物品,能够当作人情相送。而觉民则不一样,当他得知与冯家小姐定亲时,为了自我的梦想毅然选择离家,最终他在这个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胜利的人。

  读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为了觉民,觉慧的胜利而欢;还是为了琴,鸣凤的大胆而喜;或者是为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爷的专制受到了打击而歌……总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难以用言语阐述。

  《家》描述了封建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家》让每一位读者热情,冲动和幼稚,《家》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给予我们勇于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不管碰到什么坎坷和挫折,都要坚定信念冲下去,千万别像觉新那样一生充满遗憾和内疚。

巴金《家》读书心得 篇5

  寒假在家,闲来无事,靠着巴金先生的《家》,度过了这个漫长的冬天。回味至此,甚是有些感触。

  朋友们,在外最温暖的家

  昨夜风雪弥漫,如客忽至。总算是有了点冬天的模样。

  雪花零星,又像什么呢,纷纷扬扬地。阴冷的天气莫名地好心情。如果是几年前,或许尚有心情为自己沏一壶茶,算一算积年的过往。可如今,也只是一杯开水,呆怔几秒罢了。你们,早已不需我的牵挂与惦念。

  想起《平生欢》最后的句子: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无端念起那些执笔为你写信的日子,无论和如何现在也静不下一丝一毫的心绪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描摹那些平凡到极致的琐事,并企图还原了。但,终归有过那样的经历,也不枉,这些年。

  是个太没耐心又冷淡的人吧,一如你所言,果真是“十分冷淡存知己”。连鼓励的话说多了也觉矫情。毕竟许多事只能自己经历自己走出去,但那时的自己却也是盼望着轰轰烈烈的救赎,却终不知到底在企盼些什么。如同我知道你需要,却不知你需要些什么,很是纠结,安慰也变得有气无力。

  如同我想念你们你们却也不会出现,索性连思念也省去。是这样倦怠。当年那些费心费力收集的许多聱牙诘鉏的词语也通通消散在空气中。只剩下最平实的诉说。

  多希望你们还在,多庆幸你们不在了;多想要把你们忘记,多害怕有一天会再也记不起。我出现的季节不对,一开始便走了相反的。但许多当时刻意的喜好经年累月,却蜕变成了习惯。就像在身体里播种了一粒种子,经年累月,藤蔓与血肉紧紧缠绕,难舍难分,变得看不清彼此。

  我有一碗酒,可以慰风尘。终归是要启程的吧。就这样好了,把你们装进密封的小翁,再经年累月,或许就有了几分香醇的味道。待到客至,聊以,慰风尘。

  家人,无论何时最挂念的那个家

  写到这里,不禁想到这样一段话:“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现在细细想来,心中难免伤痛,我们总是走的太快,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忘记了父母正在老去。年幼的时候父母总是想将我们推出去,让我们去见识外面的世界,去学会独立,学会自强。现在我们长大了,父母有心让我们留下陪伴他们,却发现已经追不上了。只从我们的背影中读出了,我不必追。

  其实,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们去看长辈的背影,而是多数的时间里我们承受着爱我们的人宠溺的目光,时刻追随着我们。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就承受到了,来自他们眼神中的不舍,担忧,种种难言之隐。我们却不曾回头多看一眼

  在我的印象里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以前回老家,每次离开钱前,自己在门前低头穿鞋,偶尔谈起头,总看见姥姥穿着围裙用衣角不停的擦拭眼睛。那时候自己还小很不以为然,又不是再也不见,为何搞得如此伤感。但是现在想来,当时还是太小,真的难以理解老人心中的情绪,假如真的有一天这简单的分别成为了最后一次。不管我如何离开,都不再会有一人在门口因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待你消失在街角,默默拭去眼角的泪水。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又有谁会一直目送着你的离开。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我们这些做小一辈的要明白,在长辈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的背影,渐行渐远消失在他们的视线里。

  虽然我们不听的长大,知道有些事情总要一个人去面对,但也不要忘了,不时的回头,给背后目送你的亲人一份安慰。告诉他们,我还好,勿念!这种眼神的转述胜过留给他们一个孤单的背影。

  无论何时,家都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巴金先生笔下那个黑暗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了,抽出时间多陪陪家人。

巴金《家》读书心得 篇6

  家,温馨柔软的字眼;家,充溢温暖和爱的地方;家,身心和灵魂的归宿。

  但在他们的年代,一切都是假的……

  家,封建落后的代名词;家,摧残青春和戕害生命的地方;家,幸福和未来所要逃离的魔岛。

  对觉新、觉民、觉惠他们而言,高公馆那个地方,不是给他们亲情、友爱,让他们汲取能量的家,而是压制进步,扼杀青春的囚笼。他们兄弟三人可以说都是争争好儿郎,我欣赏他们,喜欢他们的个性各异。

  觉惠是三弟,很幸运有两位兄长的呵护,他跟淑华很相似,两人是那种率真直爽的人,对家庭的压抑,他第一个挣扎反抗,他高呼、呐喊,在鸣凤死后,无法忍受家的腐朽,他选择出走,对别人他无法挽救,而无奈的出走,是对自己的拯救,也是对封建家长无声的宣战。

  最喜欢觉民了,觉民跟琴,男才女貌,志同道合,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所以觉得巴金老先生让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是顺理成章的,因为觉民是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创造的适势英雄。

  觉民有觉惠的活力进步和创造的.胆量,但不像觉惠那么鲁莽,他有智慧;他有觉新对旧势力的了解,识时务为俊杰,但又不像觉新那么唯诺胆怯,他勇敢。正因如此,他可以暂时忍受家里的堕落腐败、明争暗斗,他置身事外,当遇到黑暗来袭---逼他与冯家结亲,他坚定对琴的爱情,与爷爷斗争到底,终是旧不胜新,换来自己爱情道路的柳暗花明。在外,他与朋友一起,涌动青春的热血,开办报社,接力青春,抨击罪恶。尤是当四爸、五爸卖家之时,他对他们一番义正辞严的回击,字字如剑,刺破他们的伟善,句句似匕首,插入他们冥顽不灵堕落至极的心,也戳破大哥妥协求和的痴梦,擦亮他被绝望遮住的双眼,真是痛快!对付顽固不化、做威做福而又愚蠢至极的人,就应该狠狠打击!

  而对觉新,他活的痛苦,我看得纠结。觉新是位好大哥,是个称职的子孙,我能理解他的哭衷。作为嫡长孙,父亲去世后,他必须以十九岁的稚嫩肩膀担负一切,他有自己的梦想,跟弟弟们一样的思想,有未来,想反抗,但他不能。当时的情形,虽然家已不成其家,曙光在黑暗的缝隙中生长,但他面临的毕竟是手握刃器的老兵,觉新若反抗,即使他成功逃脱,那他两个弟弟就会面临那种命运,而且他不可能逃脱!

  宁可牺牲自己,一则换来家的短暂安宁,二则可以保护觉民觉惠成长,这是他忍受妥协的原因,也是他在历经爱妻瑞钰,爱人惠表妹等人的死之后依法苟活与世,坚持他的作揖主义的力量来源,他爱这个家,即使家漆黑冷漠,他爱他的家人,即使他们误解他。觉新的确很软弱,奉行作揖主义,什么都忍,什么都让,过分夸大封建家长的力量,对他们还抱有丝丝亲情的希望,同时,太过悲观,不看好自己反抗的力量。他的苦恼也是有道理的,瑞钰、惠、淑贞她们的死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觉新勇敢的站出来据理力争,大胆反抗,何偿不能为她们拉长生的希望?他的怯懦成为杀死她们的帮凶,他痛苦;他对她们的爱,让他对自己懊恼,他痛苦;他的对局势不明朗的认识,让他仍然妥协,对家的瓦解的无奈,他更痛苦。而他又像一匹老马,受再多苦也往肚里咽,在众人的指责与误解中,他独自望着亡妻丰满的遗像,孤寂的落泪。

  当心爱的人一一逝去,当支撑他的家彻底摧毁,觉新,这只伏在迷雾中的雄狮终于觉醒,沉默阿沉默,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悲伤至极逆流成力量,觉新的苏醒是必然,一旦苏醒,他不会辜负青春的力量,他还有那个家的黑色印迹:思想稍带保守,无一技之长。但他是个有希望的青年,或许,如果巴金老先生能写续集的话,觉新一定是在翠环的爱意抚慰下,读书学本事,或教书或重进公司,带着自己的家,打拼。

  没有负担高公馆这个家的时候,觉新在享受他的青春,朝气活力同在;当他踏上他的作揖之路,看着妻儿爱人的生命随风消逝的时候,他的世界已是悲秋遍野,尤似秋叶凋零。摆脱公馆,重建全新小家,是他生命的再次逢春,触摸着身边的温暖,合书倚靠眺望窗外的雨打芭蕉,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我,太幸运不能经历他们的一切,旧社会下的家,只是一孔黑暗冰冷的笼,专制统治下没有丝毫的温存。珍惜,珍惜现在的家,充满春意爱谊的家,当我们进入人生的秋季的时候,还会有一个春色满园的家留下……

巴金《家》读书心得 篇7

  《家》是中秋假期里“拾”的十二本书里的其中一本。断断续续终于把它读完了,现在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读完之后作何感想。

  家是什么,是“来日雨窗前,寒梅著花未”;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也许家还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归心似箭;还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悠悠钟声;还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缕缕乡愁;也是“人言落日即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的深情厚谊。

  家给予我们温暖,平抚我们的心灵,是我们安全的港湾,累了倦了歇息码头。如果家变成了这样——家里人明争暗斗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哪一点利益互相反目成仇。面上对家人笑脸相迎,背地里不知插了家人几刀。那么这样的家你会选择留下来吗?这样的家还叫做家吗?

  在那个家里,你可曾见过鸣凤的.烈性?为了坚守自己心中那团炽热的火焰,不惜将生命奉献给了它;你可曾见过,梅表姐独自伫立窗前,在清冷的月光下思念自己心爱的人;你可曾见过觉新思想上的两难?他不想服从平庸下去但却无力反抗;你可曾见过,觉慧立在船头,向朋友和家告别,同时告别了过去,走向未来。你又可曾见过,这封建的深渊吞噬了多少可爱的生命,让多少人的理想断送于此?

  我见过,《家》中强烈的感情,在向我们传递出一种呐喊,一种在逆境中生长觉醒的力量,一种反抗封建接受新文话的坚决。这本书仿佛将我带到了过去,带到了一个浓缩了整个封建体系的家庭中。这些可爱又可憎的人们一次次叩击着心灵深处。这些高尚生命的消逝,让我深切感受到封建道德礼教的黑暗,让我深切感受到现在社会的美好。

  在巴金先生眼里,《家》并不是一个很完美的作品。它缺乏冷静的思考和缜密的思维,但他始终相信,“青春是美丽的东西”,没错,青春是美丽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是紧握住她的美丽,不要将它乱入深渊。不要让它轻易溜走,让它在我们人生曲谱中谱写最华丽的乐章。


巴金《家》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巴金《家》读书心得

巴金《家》读书心得(精选7篇)巴金《家》读书心得篇1闲暇之余,重新阅读了著名作家巴金的《家》,感触颇深,一个个人物的形象再现我的脑海。顺从的觉新,谦逊的觉民,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图文

  • 2024幼儿园班务工作心得体会
    2024幼儿园班务工作心得体会

    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与大量的人、事物相互作用,从而获得知识、习得态度;体验情感,形成个性。因此,幼儿园课程必然带有浓厚...

  • 初中老师工作心得体会
    初中老师工作心得体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下面...

  • 幼儿教师工作心得体会博客
    幼儿教师工作心得体会博客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需要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

  • 眼科护士年终工作心得体会
    眼科护士年终工作心得体会

    护士的职业素质是指从事护理专业所需要的特殊性质方面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护理理论及人文科学知识,以及参与护理教育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