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证考试导游词
导游证考试导游词(精选7篇)
导游证考试导游词 篇1
毛主席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今天,我就带领大家参观一座雄关,它叫金锁关。
金锁关雄峙于铜川市印台区金锁乡人民政府附近,这里两水交汇 (淌泥河与柳林河)、三山鼎立 (东马栏山、西仲家山、北女回山),峡谷绝壁,天然奇险,为关中的北大门,是三秦的军事和交通咽喉要地。有 “金锁天堑,鹰鹤难飞”之誉,是“榆塞秦关襟喉要地”,自古就为兵家必争之地。
我们现在就来到了金锁关。金锁关的左边峡谷为神水峡。它位于马栏山与女回山之间,是铜川漆水河的主要支流淌泥河的河谷。河谷两岸山峰突兀而起,峰峦叠樟,险峻异常。谷地有公路蜿蜒北上,是关中通往陕北的主要通道。
公路西侧山崖上清晰可见 “雄关天堑”四个大宇,为清光绪年间陕西巡府叶伯英所题刻。而有边川谷为柳林河谷,它处于女回山与仲家山之间。明净的柳林河水穿谷而过,与淌泥河交汇于此。此河谷则是通往宁夏及甘肃的交通要塞,自古就见证了唐朝皇室及其重臣和玄奘前往玉华宫避暑的情形。
据史料记载,1129年,宋军将领刘延亮曾屯兵于神水峡,截断了北上进犯宋地的金兵。1551年,陕西巡抚张菏认为“金锁关至为要冲,宜筑城戍守”,以防河套之地叛匪突犯西安。两年之后,同官知县亢庆鸿在三山之间筑建了高大的关城。至此,金锁关长期驻有重兵把守,变得更为险峻。1633年,陕北农民起义军将领张献忠率军攻破并烧毁关城。1678年,守备官由金锁关移驻耀州,仅留有外委把总1名,守兵20名驻守此营。从此,关城日渐废毁。
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金锁关关城遗址仍依稀可辨。关城东西约宽100米,南北约长500米。有南北两门。北门外桥北三岔路口,俗称 “三关口”(今西包公路从此通过),南口通西安,北口通陕北。淌泥河水从关口流过,称 “北水关”,分一道、二道卡门。西口通甘肃、宁夏,柳林河水从关口流过,称 “西水关”,一道卡门。卡门城墙,原用正方条石筑成,其城洞遗迹犹存。
这座古代雄关历经各朝,特别是唐、宋以后,北御辽金,西防西夏,屯兵驻守,攻占不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及抗日战争期间,金锁关成了国民党封锁我陕甘宁边区的重要据点。尽管如此,仍有无数热血青年冒死来到这里,冲关而过,奔赴延安。1946年9月,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在撤离西安时也曾在此与国民党激战,并取得了胜利。因此,有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朱德、周恩来等曾路经这里,并留下了许多咏颂这雄关天堑的诗句。
金锁关崖壁陡峭,遍山劲松,谷幽水急。每逢初春,关外积雪消融,而关内仍属银白世界。清晨红日东升,映在白雪与绿草之上,将金锁关映衬得分外妖烧美丽。因此,金锁关的“三山春雪”自古就为文人们所乐道,也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句。我们现在身在雄关险谷,耳边似乎仍有刀载相撞、战马嘶鸣的回音,金戈铁马,兵戎相见的.战争场面仍依稀可见。而在金锁雄关也确实残存着不少的古代遗迹,流传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趣闻野史,其中尤以宋时杨家将的故事广为流传。
据说,800多年以前,北番辽国日益强大,不时南下侵犯宋朝疆域。一日辽将率兵十万,将长安围困。杨六郎骑马应战,搭弓射箭就射得辽兵抱头鼠窜。待跑出300里之后,辽兵发现杨六郎射出的箭插在了金锁关的南门之上。见状,辽军一面惊叫,一面逃出了金锁关。
杨六郎在收复了金锁关之后,就率兵驻扎在这里。直到今天,仲家山上还有杨六郎插旗杆石;女回山上有其屯兵的山寨;杨家坪相传为杨六郎演练军马的场所;而附近的岩洞称“六郎洞”,据说曾为六郎的居所;而棋盘川里的马家寨有一清澈的山泉,据说是巾帽英雄穆桂英的黄骡马马蹄刨出来的;因此叫做“马刨泉”。虽说这一切只是传说,但是金锁关南门在毁坏以前,上面确实插有一文铁箭。
我们眼前的那座山名叫女回山,也叫做 “搬转山”。如果仔细观看,大家会发现,这里的山峰走势都为南北方向。而女回山却特立独行,为东西走向。这里也有一个凄苦的传说:秦时始皇征集百万民工建造长城,孟姜女的新婚夫也未能幸免,据 《旧唐书》记载,孟姜女为陕西同官人。
她在苦等丈夫数年之后,因相思甚苦而决意到陕北寻夫。殊不知,其夫已死,且尸骨已被砌入长城之中。孟姜女长哭不止,哭倒了长城。为了躲避秦兵追赶,孟姜女身背丈夫遗骨选到了此处。而此时秦兵己追到身后。只见孟姜女使尽全身力气,硬是将这一南北走向的山峰搬转了方向,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样。此山挡住了秦兵。孟姜女也得以逃回家乡----同官,即今天的铜川。这座山峰因此被称为 “女回山”或 “搬转山”。
现在我们来到了西水关外北山下。这里山上曾造有太量摩崖造像,后来在炸山取石时毁坏。而关城南门外淌泥河东岸细砂石崖上,有公元689年雕刻的阿弥陀佛像,1573-1619年雕刻的作品也有遗存。我们可以看到大小不等的石窟摩崖造像20多拿。大的近似真人,小的不及手掌,个个生动逼真。
导游证考试导游词 篇2
各位游客:
你们好!我们现在前往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游览。它位于大埔县西河镇车龙村,是一个以客家民居文化为主题、张裕酒文化为附题的乡村旅游景区。
大家知道吗?我们客家人的祖先也是黄河流域的汉人,东晋时因避乱迁到赣水流域,于唐末至北宋年间南移到广东路的韶、循、梅、惠各州。南宋末年,元兵南侵,江西客家人文天祥丞相起兵勤王,许多闽、赣客家人参加起义军,直抵粤东梅州。后来闽,赣的客民更是大规模地迁居梅州。当时地方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将他们列入“客籍”,称为“客户”、“客家”,这就是“客家人”称谓的由来。开始时这些客家人仍保持聚族而居的传统,按姓氏在山坡上结茅扎寨居住,所以在梅州各地,至今留下不少带有“围”字,“寨”字的地名。这些围、寨后来才发展为砖砌瓦盖的方形、半圆形围屋。
客家人无论迁徙到哪里,当地良田早有归属,他们只能钻进偏僻的山区,而且常受当地土著的排挤欺凌,遭山贼土匪的侵扰抢掠。为了一致对外,只能聚族而居,将单家小屋组合成连居大屋,变成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堡式住宅。所以无论是殿堂式、围龙式、纵列式,还是“四点金”、“五凤楼”都沿袭了这种理念。
光禄第就是殿堂式于围龙式结合的建筑群。殿堂式建筑一般是“三堂二横一围”或“三堂四横两围”。所谓“三堂”,就是依宅基中轴线建造横列的上、中、下三座堂。每座堂中间是大厅,两旁为厢房。下堂(前厅)用作迎宾接客或偶尔停棺入殓;中厅常为长辈议事、节庆设宴之所;上堂(祖堂)供奉先祖牌位。堂与堂之间以天井分隔。每堂大厅两边还有对称的两厢或四厢,作书房、花厅或习武场所,其余按辈分居住。所谓“二横”、“四横”,就是在堂的两旁分别建一排或两排与中轴线平行(纵向)的房屋,给族内各房人丁入住。屋后是封闭的,屋后和两侧的外墙一般不开窗。若开着,也是窄长的小石窗,作向外眺望和射击之用。这种屋的外墙特别厚实,常以石灰、黄泥、沙石的“三合土”夯成,有的还以条石作墙基,上砌夹层青砖,所以坚固耐用,百年不倒。当全部外门关闭,外墙如同一道防御工具,整座大宅就活像一座城堡。
围龙屋,只是在殿堂式的横屋后面加建半月形的围墙式房屋,“围墙”内可分隔成十几至二十几个房间,把屋后围起来。“围墙”合拢处正中一间为供奉宅神的“龙厅”,故称“围龙”。如果人丁兴旺,还可加建横屋,再家一条“围龙”。因此有的大宅的“围龙”多达五六条。
各位游客,围龙屋无论大小,大门前多有一块长方形的禾坪及一个半月形的池塘。禾坪主要用作晒谷,池塘则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的功用。屋后内层围龙的弧线与上堂后的直线之间的空地称为“花头”,可栽种花果树木。因此半月形的池塘便与层层马蹄形的围龙组成一个太极图,透视出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的理念。一座围龙屋内,卧室、大小厅堂、厨房、厕所、仓库、水井,甚至猪圈鸡窝一应俱全,完全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
[光禄第外]我们眼前的建筑就是光禄第了。它背靠林木茂密的山丘,两旁有延伸的山麓拱卫左右,犹如一把罗圈椅稳坐在山脚,屋前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大家可能不知道,客家人建屋时特别重视“地理风水”。客家俗谚“山中少堆土,枉劳一世苦”、“罗盘差一线,富贵不相见”、“后高前下,多牛足马”。光禄第的“风水”正是符合“堂局”的要求。由于光禄第前低后高,我们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清它“三堂四横”的平面布局;大门围墙内分上中下三座屋,两边各两列横屋。在左右外层横屋尽头处,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这跟我刚才介绍是不是一样?只不过它缺了那半月形的池塘罢了。
[光禄第门厅]大家都看到正门顶上灰塑的“光禄第”三个字了吧,这是李鸿章的手书呢!大厅旁斗拱上是木雕鎏金的狮子滚绣球。这座光禄第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主体建筑“三堂”均为两层,坐西向东。因为西高东低被认为是“鲁土”,居住会高贵,会出好儿孙。整个建筑群总面积4180平方米,屋内有18个厅、13个天井、99间房,还有前后花园及书斋等。整座建筑为土木结构,工艺精致,绘画木雕众多,堂皇大观。
上堂大厅是安置张弼士牌位及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大家请看,这大厅左侧间房就是张弼士原来的起居室,其他厢房则是设有床的接待室。
[光禄第中堂]中堂大厅是接待客人和家族聚集、议事的场所,也是整个建筑群落讲究的建筑空间。大家看,中堂大厅两旁的斗拱有木雕鎏金的麒麟、凤凰及飞鸟走兽,形态生动逼真。中堂的屏风及两边厢房的挂落雕工精细、金碧辉煌。现在中堂布置了光禄第的主人张弼士的生平事迹及相关资料图文展览。从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张弼士(名振勋,1840-1946)是本村人,少年时开始在南洋经商,后来创办实业,获利甚丰,闻名中外。清光绪年间,他曾任槟榔屿领事、新加坡总领事。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觐见光绪皇帝,获授太仆侍卿、光禄大夫。民国初年,张弼士被委任为袁世凯总统府顾问、工商部高等顾问、南洋宣慰使、立法会议员、参政院参政、全国联合会会长等职务。张弼士既是商界大亨,更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客家八贤”之一。他艰苦创业、以实业兴邦的民族精神和“生为中华民族,当效力于中华民众”的爱国思想一直受到人们赞扬。
[客家民俗文化暨张裕酒文化展览馆]现在我们到达了客家民俗文化暨张裕酒文化展览馆,光禄第正屋两边各有两排纵向“横屋”。内侧两排为一层房屋,外侧两排为两层楼房,向后延伸成“围龙”。客家民俗文化暨张裕酒文化展览馆就设在左边外侧的那排横屋内。这排横屋底层的前部分为客家民俗文化展,后部分为张裕酒文化展,提起家喻户晓的“张裕酿酒公司”,各位可能马上会问:“那不是在山东烟台吗?”没错,张弼士于1892年创办了山东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开辟了1000余亩的葡萄园,栽种了25万余株葡萄。他搜遍国内外名贵酿酒品种,如蛇龙珠、赤霞株、解白纳、玛瑙红、梅鹿辄、醉诗仙、大宛红、魏天子等名种。葡萄栽培和酿造均采用当时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烟台红葡萄酒1914年曾在山东物品展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同年又获得南洋劝业会优等奖章。1915年在巴拿马万过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和优等奖状。所以孙中山先生给它题赠“品重醴泉”的奖匾。1913年,张裕公司研制酿造出中国的“苦艾酒”-味美思,这种白葡萄酒也享有盛名。解放后这两种酒都连续多年被评为国家名酒。
导游证考试导游词 篇3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国第二代赵昧的陵墓。赵昧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考古五大新发现之一,现已辟为博物馆。
1983年发现的这个大墓,深入底下20米,用750多块砂岩大石构筑。陵墓面积约100平方米,分前后两部分,共有7个室。前室居中,室内四面及顶部都绘有朱、墨两色的云纹图案,象征超堂。前、后两部分各设有一道双扇的石门。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出土文物丰富多样、墓主人身份的一座汉墓,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年代早的彩绘壁画石室大墓。这座墓堪称地下宝库,共出土各类文物1000多件(套),尤以铜、铁、陶、玉四者所占比重。而“文帝行玺”金印是中国考古发掘首次发现的“皇帝”印玺,为珍贵。
[金印、金带钩与金花泡]
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枚帝印。在传世或发掘出土秦汉印章中,未见一枚王帝印玺,只有文献记载,而且文献讲的帝印是白玉质印、蟠螭虎钮印,印文是“皇帝行玺”或“天子行玺”;而南越国赵昧这枚帝印却是金质、蟠龙钮印,印文是“文帝行玺”。这是金印的独特之处,是南越国自铸、生前实用之印。
[银盒、银洗与银带钩]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白色的银盒特别引人注目。这个呈扁球行银盒出土时在主棺室,盒内有半盒药丸,从造型、纹饰和口沿的鎏金圈套等工艺特点看,与中国传统的器具风格迥异。经化学分析和专家们研究,认为是波斯产品,里面的药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药。因此,银盒是海外舶来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铜鼎、铜壶与铜提筒]
铜器在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共有青铜器500多件,不但品种数量多,而且工艺技术精湛,极具地方特色。这批铜器中有厨具、饮食用具、酒器、乐器、车马器、生产生产工具及各种日用器具,等等。
铜壶共36件,铜提筒共9件。
[铜戈、铜剑与铜虎节]
墓中出土的铜虎节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是国内紧存的一件错金虎节,属于孤品。节是外交和军事上的信符,有虎节、龙节、人节之分,可以用来征调战车和士兵。
[玉壁、玉盒与丝镂玉衣]
南越王墓出土各种玉壁56件,仅主棺旧有47件,说明墓主对玉壁的喜爱。其中主棺室出土的一件大玉壁,直径达33.4厘米,是我国已知考古发掘出土玉壁中体型、龙纹饰多的一块。
玉盒。主棺室出土,刻有两凤鸟,饰以美丽浮雕纹,结构严谨,雕工精细,光洁夺目,被称为“玉器绝品”。
丝镂玉衣。玉衣是汉代特有的丧葬殓服,东汉灭亡以后,未发现有玉衣。玉衣是有等级规定的,有金镂、银镂、铜镂玉衣,诸侯王多用金镂,也有用银镂的。南越王墓出土的丝镂玉衣为首次发现,也是迄今为止一的一件。整件玉衣全长1.73米,共用玉片2291块。用朱红色丝带粘贴,构成多重几何形纹样,色彩鲜艳夺目。
[玉印、玉佩与玉角杯]
玉印。共9枚,其中有文字的玉印(有6枚无文字)都是出土在主棺墓主身上,分别是“赵昧”、“泰子”、“帝印”的方行玉印。“赵昧”印和“帝印”都是墓主身份的物证。“帝印”是“帝王之印”的意思,是赵昧生前攒越称帝的物证。
玉佩。南越王墓出土的玉饰品有130余件,墓主赵昧的组玉佩是、豪华的一套。
玉脚杯。出自主棺“头箱”,为主人自用的酒具。
导游证考试导游词 篇4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们现在正在往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海门镇南海边陲的莲花峰风景区的路上。
乘这个时间,给大家介绍一下莲花峰风景区。
莲花峰三面环水,一面依山,她集山川形胜、滨海之秀,有奇石峭拔于碧波沧浪之上,俨若莲花之状,宋文天祥曾至此“望帝舟”,以其“莲花存正气,天祥树丰碑”的忠踪故迹而引人缅怀民族英雄忠国爱民的浩然正气,史称“莲峰海色”,现以“莲峰浩气”列入汕头八景,是首批国家AAA景区之一。
景区内有“莲花峰摩崖石刻群”和抗日战争时期海门“万人冢”两处景点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景区对原景点进行修葺绿化,在继续挖掘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及抗日战争时期海门“万人冢”爱国主义教育基础上,导入文化,开辟了海上碑林,配套了观海长廊,修复了忠贤祠(莲峰书院)莲峰古寺、古炮台及海滨旅游设施,使其发展成为集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文化、海滨文化及珍稀景区为一体的旅游风景名胜区,在汕头市历史名胜综合价值评估中名列首位。
好!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目睹这久负盛名的粤东名胜迹地吧!
首先,诸位见到的是文天祥石雕像,大家不禁会问:“文天祥为什么会站在此,面海遥望什么呢?”
那是南宋末年,元兵入侵,烽烟弥漫,宋室吉王赵昰、信王赵昺出走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由陆秀夫、张世杰护驾从海路仓惶“南逃”(路线:临安→温州→福州→潮州→新会崖门);1275年文天祥在江西疾速起兵勤王,怀着拯救宋室的心愿,指南而来,几经转战来到潮阳,希望与帝昺之师会合。
1278年冬他来到海口村(今海门镇)登临莲花峰遥望帝舟不见,命题“莲花峰”,剑刻“终南”。加上民间神奇传说,潮阳老百姓神化说:“莲花峰就是被文天祥一跺脚才裂开的。”就这样“以人传地、以地传人”,莲花峰名传遐迩,文天祥成为国人精忠的楷模,莲花峰成了人们敬谒文公忠魂、觅莲峰海色之胜地。
为纪念文天祥的爱国精神,1987年潮阳县人民政府聘请著名雕塑家唐大禧设计,在莲花峰“宋庐陵文信国公望帝处”巨石旁建造了这座高16米、由74块花岗岩石头精琢合成的雕像,奇异的是原先同一颜色的花岗岩石头经雕琢后,有一块石头明显变黑,这恰到好处成了文天祥战袍下的一块补丁,免不了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726年前民族英豪那数千里转战抗元的艰辛岁月。
石像下有一幅由吴南生撰文、启功书丹、秦咢生题额的文天祥生平史传题刻,左侧有原全国人大委员长乔石的“铁骨丹心,凌风劲节”及著名作家老舍于1962年春游海门诗二首的题刻。
石像的文天祥神态刚毅、佩剑面海、美髯飘拂、孤忠义胆,令瞻仰者肃然起敬,给人以“当年帝舟穷望眼,忠魂今尚绕波涛”的感慨!接着来到莲花峰下,只见“龙虎”题刻把守着忠魂护舞的莲花峰峰门。中国古代风水宝地有“左青龙右白虎”之说,“虎”字为清抗法、抗日名将刘永福用象形草体一笔写成,“龙”字为清练江使者陈尚发所书。难怪1982年春,八十七岁高龄的艺术大师刘海粟游览莲花峰时顿发艺术灵感,挥笔题刻了“云龙风虎”四字。
拾级而上,来到了观海楼,观海楼面对波涛南海,背倚峭壁,凭栏极目,海阔天空,碧波万顷,渔帆远影,涛声依旧,浪拍黄沙,近处海滨沙滩弄潮的人们互相追逐,或海滨垂钓,玩得不亦乐乎,如有兴趣,可招知己几人租游艇出海逐浪,投身于大海浩瀚的怀抱,又是另一种心境。
这里水光山色随季节递变,景致迥殊,可分为“碧海静波、浅滩怒涛、晨曦幻彩、大屿塔影、狮首灯光、春朝蒙雾、秋阳浴日、夕阳归舟”莲花峰八景。奇特的夏天六月,天将破晓,莲峰沧海海面浮光烁金,时有出现海市蜃楼的自然奇观,明代邑人吴仕训有诗赞之曰:“栖真海口泳沧浪、枕石餐霞意激昂。盼望乘云归去久,惟留水色与山光”,这自然景观的秀丽与历史文化瑰宝的完美结合,正是莲花峰引人入胜的地方。
中国关于莲花峰命名的地名特别多,请诸位来欣赏由众石拱围的莲花峰有多像,只见主峰由四瓣纵裂的花岗岩石集结拱围而成,恰似莲花之状,民国时揭阳文人姚梓芳诗“石作莲花海作池……”一语道出莲花峰的地理概貌和一方景致。
其实莲花峰动人之处不仅是她天生丽质的山光海色和神工鬼斧,而是同宋文天祥和元隐士张奂忠风贤迹紧密相连,那千古不息的涛声,无时不在向人们诉说那悲壮的历史往事,那瓣瓣挺拔向上的石莲花犹如忠贤高洁的民族气节。
“精忠踏碎石莲花”的、关于文天祥的传说在潮汕是家喻户晓的,而位到莲花峰追随缅怀文天祥的就是元代的隐士张奂(号鲁菴),至莲花峰,“云水结庐”作为其住所,“傍峰筑室”作为其书舍,效法“首阳高风”,因他德高才重,设坛教化村民有功,故张先生去世后,村民为表达感激之情,将其葬于莲花峰前,旨在赞美其不屈外族统治的民族精神,与文天祥忠贞不渝般的气节。
“万人冢”位于莲花峰的前小山坡北侧,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抗日战争时,日寇侵华在海门犯下的滔天铁证,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41年3月,日军侵占海门后即封锁港口破坏渔船,肆意屠杀海门人民,尤其是1943年夏,海门人民把它称为“排号年”,饿殍遍地,原有五万余人口的集镇,抗战胜利后仅剩一万八千多人,有一万七千多人在本地死亡,一万五千多人流亡外地。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慈善机构倡举,海门人民将乱葬于红沙窟海滩能够收集到的一万一千七百多具罹难同胞的尸骸迁葬于此,建成了“万人冢”,这仅是这次死难同胞的一部分。几经修缮,1995年由莲花峰风景区管理处筹资将其拓建成占地近四千平方米的园林式陵墓,配置了16幅当年苦难历史镜头的金刚乌石影雕。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教育青年一代不忘历史,以史为鉴,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警醒每位炎黄子孙“莫忘国耻,振兴中华”,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防止侵略战争的悲剧重演,以唤起人们爱国爱乡之情,激励振兴民族复兴之志,提高国人素质,卧薪尝胆,发奋图强,更积极地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有着重要教育意义。
穿过丹心花园,从广场往西拾级而下,只见莲峰西海面怪石林立,千姿百态,这是奇特的海岬角蛋石花岗岩地貌,20__年管理部门利用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辟了海上碑林,拓建了观海长廊,为游人观瞻增加了文化极其丰富的内容。只见离海水不到5米处有一宋泉井,曰“奇泉”,又曰“文泉”,神奇的是它跟海水只有咫尺之距,但却清泉不绝,且水质清纯甘甜无比,每逢涨潮,泉孔没于海水,潮退取水,仍清冽如初,奇哉!
从观海长廊往西拾级而上,只见一古炮台面海依山而立,这是明朝抗倭时于隆庆三年(1569)建造的海门古炮台,至清康熙1674年为抗击海盗再次改建,为我国东南沿海古代重要军事设防之一;是潮阳人民保家卫国,抗击外敌入侵的历史见证。但原炮于1958年被人为破坏,1997年管理部门仿制了四门生铁大炮陈列其中,向游人开放,再现当年历史,和平时仍要提高警惕,居安思危,防止外来侵略,这对激励人们热爱祖国、提高国防意识,建设好强大的中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古炮台来到狮首山顶,海风吹拂,澄江如练,山顶上有一块大石头,为渔家女翘首长盼她们丈夫儿郎平安归航的望夫石。望着眼前那汹涌澎湃的大海,心绪难以平静,风声海涛声犹如在向人们诉说着昔日渔民辛酸的血泪史。
从狮首山向东而行,来到了钟南山麓,出现在大家眼前这座莲峰书院,该建筑原名“忠贤祠”,为纪念宋忠臣文天祥丞相,元隐士张鲁菴,明万历甲午年(1594年)为抗击倭寇驻守海门金吾将军江应龙和隐君吴从周所倡建,因纪念一忠一贤,故取名“忠贤祠”,至清道光四年(1824年)拓建为莲峰书院,几经修缮,修旧如旧,1997年管理部门对该祠进行全面修复,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并把潮汕民间雕刻艺术融于其中,古今结合,更具别致高雅,使其面貌焕然一新。如今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更宝贵的是里面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书画名家的题匾,镌刻着文天祥的两幅墨宝真迹,纪念祭祀着宋文天祥、元张鲁庵、明江应龙及吴从周、清陈名魁及李象斌六位忠贤之士,令瞻者肃然起敬。为烘托忠贤祠爱国文化氛围,又在莲峰书院前镌刻了碑栏,不乏有现代一些名家政要,著名的有于右任、启功、赖少其、刘海粟、陈大羽等
“天下名山僧占多”,忠贤祠后钟南山上,这座莲峰古寺始建于永乐年间,距今有600年的历史,为粤东重点寺院,乃潮汕十大禅林之一,几经沧海桑田,而今成为宗教旅游胜地。古寺附近的钟南山上怪石林立,且多为元代时期的摩崖石刻。
从终南山卵石路而下,在半山坡处有一块巨石,刻有“终南”二字,这是文天祥剑刻的,有着不平凡的三层含义,(一)此处外面乃大海,可谓是大陆南端尽头;(二)南朝终了,复国无望;(三)从南字中的“午”字发现,文天祥的义军是正午时分至此。对岌岌可危的南宋朝廷深感责任重大,故文天祥用心良苦剑刻了“终南”二字,这与文天祥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不谋而合。
后,大家来到了“AAA”牌花坛,20__年莲花峰荣膺全国批107个AAA旅游景区之一,这也是广东省AAA旅游景区。在AAA牌背后,有一张1962年《人民画报》出版的莲花峰彩色照片,历史虽于1969年除夕无情破坏莲花峰(期间因破四旧,莲花峰被认为与封建迷信相关,而被炸去一瓣),但人有情,这是一位海门籍海内赤子珍藏所献的照片,故大家有幸目睹昨天的莲花峰的真面目,宛若一朵硕大的石莲花绽放于水天云海之上。
朋友们!大家通过对莲花峰的参观,一定感慨良多,许士杰先生曾在1984年作赞莲花峰诗,“终南望帝问谁寻?碧海蓝天龙虎吟。激浪轰鸣歌铁骨,芙蓉怒放表丹心”。谢谢大家!
导游证考试导游词 篇5
欢迎大家来到南岭国家森林公园,这里曾被省旅游协会评为"广东受欢迎自驾车目的地",被省旅游局评为“休闲渡假好去处”,亲水谷景区被评为“假日观光新亮点”,是广东省十佳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南岭国家森林公园4大景区:小黄山景区、瀑布群景区、亲水谷景区和广东峰。
南岭公园总面积273平方公里,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与湖南交界处,主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是广东峰。广东第二、三峰也位于此。
南岭为广东四季分明的地带。冬看冰雪秋赏红叶无需千里北上,每个季节都在这里尽情展现各自本色。春有繁花满树、杜鹃争艳。夏有浓阴蔽日,清溪长流。踏青避暑,无不适宜。秋天虽无香山那绚烂得一塌糊涂的红叶,但漫山遍野因红叶、黄叶的点缀,更像是天然浑成的色彩斑斓的油画。而到了冬天,它则让广东人很意外、很狂喜。雾淞、冰凌、飘雪,让人恍若走进银妆素裹的北国风光里!
南岭有广东省片的原始森林,是岭南的天然生态屏障,被称为"广东物种宝库",目前,公园内已发现的植物20__多种,野生动物200多种,有82种属于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是华南虎的后栖息地。在这片保存得完整、块的原始森林里,活跃着的是那数不清的珍稀物种,跳跃着的是那意趣不同的瀑布,走动着的是那为数不多的游客们。对国内外科研专家来说,它是“广东的物种宝库”、“岭南生物多样性丰富之地”。对生态旅游爱好者、背包客来说,它是露营探险、观天象看日出的天堂。但对普通游客来说,那山头缭绕着的云雾,更像是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难窥真面目。
[小黄山景区]
我们现在要参观的景区是世界上片"广东松"原始森林存留地—小黄山景区。
“小黄山”海拔1604米。山势险峻、蓝松遍布,风光不逊黄山,因此得名"小黄山"。云海、蓝松和佛光是小黄山的三大奇观。春天沿途可见高山杜鹃绽放,冬天更可以看到南方难得一见的雾淞和冰挂。
现在我们来到小黄山脚的观景台了,正前方峭壁上那株广东松,像不像正伸出双臂,欢迎八方游客?这就是"小黄山"的迎客松—咱们广东人的迎客松。广东松学名华南五针松,又名"蓝松",是一种只生长于南岭一带的特有物种。其针叶五针一束,到寒冬时会分泌防寒素,使得树冠呈现美丽的宝蓝色,十分独特。
看完迎客松后,沿着山脊的石阶步步登高。在原始森林中穿行,体味峰回路转;攀越云海,登上山顶,四下豁然开朗,空气清新无比,心情也因此美丽起来。
在小黄山顶"玉兔峰"可以远眺广东峰、广东第二峰、第三峰。在这里看日出是许多登山者的爱好。也有游客在小黄山顶拍摄到"佛光"奇观,"佛光"的形成得益于南岭的独特自然环境,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自然奇观。
沿着游道继续前行,来到一片奇异的松林,松林里的松树都是成双成对的,其形成原因现在还是个谜。
[亲水谷景区]
亲水谷是典型的壶穴地貌,位于峡谷之中,两岸峰谷高耸近千米,一道碧水从高处直冲200米而下,河床宽处50米,窄处仅2米。沿途急滩、瀑布、涡流、深潭接连不断,以"幽峡、碧水、奇石"而著称。还生长有保护植物红豆杉、华南五针松等。
让我们沿着游览栈道慢慢游览。这条游道全程3500米,依溪而建,舒适平缓、老少皆宜。
现在我们走的是"天然道",这段游道是天然形成,完全没有人工修饰。春天和夏天,各色野花开满整条游道;秋冬季节,槭树、枫叶、山乌和蓝松构成了一幅彩色画卷,十分美丽。
继续往前走,来到珍珠潭。大家看那溪水从高处直冲下来,在狭窄的山谷中层层跌落,激起出颗颗水泡,浮上水面,就像颗颗珍珠。珍珠潭因此得名。
亲水谷四季水清见底,水底河床上那些圆形的石臼,就是"壶穴"地貌。这些圆圆的小洞,装满了清澈的高山泉水,一个个绿莹莹的煞是可爱,这可不是人工钻出来的哦。有人说是被水冲刷而成,也有人说是第四季冰川时期残留下的。
河道中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块,都是千万年前从更高处冲下来的,可以想见当年水势之大。现在的水势当然比不当年了,我们现在看到仙女潭的仙女瀑,是亲水谷落差的一条瀑布,春夏季节水声雷动、气势雄壮,秋冬则露出温柔一面,显得水清山幽。
[瀑布长廊](又名九重瀑布)
南岭处处见瀑布、时时闻瀑声。无论数量还是规模都是广东一绝,而且都是天然瀑布。
其中著名的"瀑布长廊",是南中国的天然瀑布长廊。由发源广东第二峰—发财岭(海拔1888米)的溪水汇集而成,在深壑幽谷中跌宕直下,落差近500米,形成近百条大小瀑布,负离子含量冠绝广东。
瀑布长廊的起点——九重山是很好的拍照点,也是秋天赏红叶处,这里也能体现南岭"层峦叠嶂"的特色,毛主席诗中提到的"五岭逶迤腾细浪"指的正是南岭的这种景观。常有游客在这里细数山峦,据说有人数出20多重呢。
从九重山下走,经过"松门",这里有两株三人合抱的松树,一左一右,像在把守大门。参观海拨正处在1000米的"千米瀑"后。我们来到了南岭瀑布绝—孔雀瀑。
从观景台往过去,这条瀑布就像一只孔雀,骄傲地扬着高贵的头,拖着长长的屏花,向游客炫耀它的美丽。
由于原始森林涵养了天然水源,南岭瀑布全年水流不断,又还有短尾猴、松鼠及各种飞鸟生活在这里。许多游客都有幸看到呢。
再往下我们可以观赏到飞流瀑、惊心瀑、虎口瀑和双飞瀑。
在广东,要观赏保存得完整、片的原始森林,就要来南岭的“小黄山”这个景区。特别是到了秋季,驱车入内,触目可见的就是被那些丛丛红叶、黄叶点缀下,层次分明的彩色森林,一下就让人明白到物种丰富的原始森林和色彩单调的绿色次生林之差别。
其中为著名的是“广东松”。广东松为濒危保护植物,生长在海拔1000米—1800米的陡峭阳坡和孤峰上,树形千姿百态,令人不期然想起安徽黄山。这也是“小黄山”得名之来由。
虽说南岭的小黄山没有安徽黄山闻名遐迩,但广东松树间的'密度大大超过黄山。而且其叶五针一束,且主产南岭山地,枝干挺拔,层次分明,独成一景,又称“华南五针松”。更让人称奇的是,那多达1300多公顷的广东松,松叶颜色能随着季节变幻,春夏翠黄苍劲。
而到了冬天,为了适应悬崖峭壁的严酷环境,广东松则会分泌出这种白色防寒物质,成为与众不同的“蓝松”。气温越低,广东松分泌出的防寒物质越多,有时甚至呈现出光彩夺目的粉蓝色。岭南画家尤喜以“蓝松”入画,并已成为岭南画派的一大特色。
[广东峰]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境内群峰起伏,千米以上的山峰有30多座。其中以有“广东峰”之称的石坑崆为出名,海拔高达1902米,堪称广东的“喜马拉雅”,崔嵬雄浑、峻峭秀丽,四周群峰高耸,分布错落有致,天然巧成。
第二高峰石韭岭仅比峰低14米,有1888米高,山顶由多个小石峰组成,向东连绵起伏,极为峻峭,是华南雄伟的花岗石山峰之一。做广东人,不登南岭山峰,实为憾事。
今天的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一行就到此结束了,大家有没有觉得还一游未尽呢?是否觉得南岭很原始,但似乎也很有仙气?感觉都市里的浑浊,全在这个天然大氧吧里得到净化和升华。好的,再次谢谢大家来到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祝各位旅途愉快!
导游证考试导游词 篇6
氏书院俗称陈家祠,现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所在地,位于荔湾区中山七路陈家祠地铁站旁。
书院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动工兴建,历经四年竣工落成,是当时广东72县陈姓合族宗祠。始建时用作广东各县陈氏子弟来省城应科举时学习及住宿场所,也是祭祀祖宗的宗祠。
全院占地近1.5万平方米,院东新辟有1.7万多平方米的绿化广场。主体建筑宽80米、深80米,以“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设,穿插六院八廊,规模宏大,厅堂轩昂,庭院幽雅,全院的门、窗、屏、墙、栏、梁架、屋脊等处处均配上精美的各式木雕、石雕、砖雕、灰塑、陶塑、铜铁铸等艺术品,与雄伟的厅堂浑然一体。主体建筑正门两边的外墙上,6幅大型砖雕《梁山聚义》、《梧桐杏柳凤凰群》等,其画内建筑物雕工精细、层次分明,人物神态各异、形象生动,花鸟栩栩如生,其砖雕技艺为近代罕见,可说是惊世之作。
尤具特色的还有第二进后侧长廊上的柚木屏门双面镂雕,分别雕有历代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20幅木雕,被赞誉为“木刻钢刀雕就的中国历史故事长廊”。
中路一、二进间的院子内的石栏杆镶嵌的铁铸双通花栏板“金玉满堂”、“三羊启泰”等展示了中国近代铸铁工艺的成就。院内石雕、陶塑、灰塑也以表现主题的岭南特色鲜明、工艺精美、精品琳琅满目而称雄岭南。郭沫若曾赋诗赞美陈氏书院的建筑艺术:“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陈氏书院坐落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式布局,由9座厅堂、6个院落、10座厢房和长廊巷组成。主体建筑占地6400平方米。其整体结构布局严谨、虚实相间,厅堂轩昂,庭院宽敞幽雅,特别是在建筑装饰上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精华。其内外建筑构件上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铜铁铸等工艺装饰。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逼真,雕刻技艺精湛,用笔简炼粗放却又精雕细琢。可以说,陈氏书院不愧为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工艺建筑宝库。
1959年,陈氏书院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以搜集、保藏、研究和宣传展览广东地区历代各类民间工艺品为主。兼及全国各地民间工艺品。馆内辟有多个展厅,常年展出馆藏文物。展品有陶瓷、雕刻、刺绣等工艺精品。其他工艺品种类更多:有广州珐琅、金银工艺、套色蚀花玻璃;有佛山灯色、剪纸、木刻、门面等;有潮州面塑、稿末塑、麦杆贴画的剪纸;还有阳江、潮汕、佛山地区的漆器,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工艺等。还设有近代家具、书画、文房四宝、茶艺等展厅、专室。陈氏书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评为“广州十大旅游美景”之首。
导游证考试导游词 篇7
现在我将带领大家进入鼎湖山这个“绿色宝库”寻幽探奇,希望在这个旅程中能让各位既领略到山岳景区的美景野趣,又洞悉大自然中生态的奥秘,一洗现代都市人被滚滚红尘渐沾染的世俗情怀。
鼎湖山、丹霞、罗浮、西樵并称为“岭南四大名山”,鼎湖原作“顶湖”,因山顶上原来就有个天然湖——天湖。可到了明、清的时期,文人墨客说它中锋圆秀,山麓有三条山脊向下延伸,远远望去,极象一个宝鼎坐落在群山之中,就雅称为“鼎湖”,并演绎出种.种神话传说来。
鼎湖被誉为“岭南名山”,一是因为山上的庆云寺久负盛名,是岭南名刹,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道教重点寺观之一;更重要的是它以“北回归线上的绿洲”而享誉海内外。
我们打开世界地图就会发现一个特异的地理现象;在北回线(北纬23度26度)附近,大都是热带、亚热带气候,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沙漠和草原。我们再打开世界植被图看,在北回线经过我国的云南、广西、广东、中国台湾等省区,由于受暖湿的东南季候风的影响,加上夏、秋季频繁的台风,给该地区带来了充沛的雨水,呈现出与旱沙漠地区同然不同的自然景观。这里是广东省省鸟白鹇的主要栖息地。1956年被国务院列为个的自然保护区。1978年被列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定位站。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定位研究站,1982年,国务院有将星湖(含七星岩、鼎湖山)列为全国批4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整个鼎湖分为天溪、云溪和天湖三大景区。我们今天的游览主要在天溪、天湖景区,至于云溪景区,为了给后世留下一些可供享用的资源和环境,暂且不开发。
[庆云寺停车场至庆云寺]
游客们,下车了,大家都感受到那沁人的清凉了吧。这里的年平均气温21度,日平均气温往往比邻近的地区低2-4度。在炎炎盛夏,更比肇庆市区低出5-7度,确是天然的“避暑山庄”。
在鼎湖的自然保护区中,珍稀物种、古树古木,都挂上了说明牌。这棵大树是格木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在我们面前的这棵就是橄榄家族中的巨人——乌榄,它已超过400岁了。
所谓“圆藤常见,扁藤罕有”。现在各位有幸一睹的就是眼前这种扁藤——扁担藤,它是木质的大藤本植物。
[庆云寺后平台]
各位游客,从我们这里几乎可以看到鼎湖整个山林的相貌。瞧;山顶与谷的高差不大,只有950米,但小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的垂直分布却比较明显,山顶植被以草丛灌木为主,往下依次为针阔叶混交林、常阔叶林、季风常阔叶林、沟谷雨林和山脚溪流边的河岸林,因此,这里不光终年松荫入槛、山色侵轩,而且一年四季都春意盈然。
[庆云寺侧门至补山厅]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人占多,”僧人挑选清幽荫凉的山林隔绝红尘,潜心修炼,一旦寺院建成后又指望信众日增、香火鼎盛。因此,僧人对林木的关注,主观上是维护寺院的风水,让香客进香时兼能欣赏林恋,客观上就保住森林的原始生态。庆云寺侧门这块碑,就是清康熙年间庆云寺的二代祖立的,强调山下村民不得以任何借口砍伐山林,“违者一并呈就究”。。
[补山亭下]
这树学名海红豆,俗称相思豆。这是由一棵木棉和龙眼因表皮受创,愈合后长在一起的连理树,人们把它称为“姻缘树”。这是李科的植物叫“万寿果”,它的肉质果实蒸熟后甜滑可口,用来泡酒饮后更可以养颜抗老。所以,这几种植物便组成了“相爱——结婚——皆老”三部曲。
你们看那棵横长着的大榕树,它身上长满了寄生植物。附生、寄生植物也是热带雨林的一大生态特征。它那下垂的气根,延伸到其它植物身上的往往会将寄主紧抱不放,吸取其养分并将其活活勒死!这是植物生态学的又一大特征——绞杀现象。不单小叶榕有这种现象,许多木质藤本植物也会对寄主实施绞杀手段以求自身生存。
[半山厅至山脚停车场]
在距今约3亿年的时候,是蕨类植物的全盛时代,也是恐龙担任动物主角的时代。地球上第四纪的冰川浩劫使大量的野生植物灭绝,木本蕨沙椤却奇迹般幸存下来,可长7、8米,被人们称为“活化石”。其中的黑沙椤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这一丛是特意移栽在路边让游客光赏的。
山脚溪边这一带是“河岸林”。乔木层和水蒲桃为主,常见植物还有鸭脚木、假苹婆、广东润楠等。
我们在森林已走了好长的时间了,鼎湖山给你留下一个怎样的印象?我们可以归纳出“山幽、林绿、水碧、气清、景美”这五大特征。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破坏森林就是对人类祖先的一种亵渎行为!
现在人们都普遍认识到;森林是地球维护生态平衡积极的因素,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支柱。我们要维护自然生态报考平衡,要保护地球。我的讲解完了,谢谢。
导游证考试导游词相关文章:
★ 全陪导游词
★ 福建省培田导游词
★ 重庆市概况导游词
导游证考试导游词





上一篇:山西庞泉沟风景区导游词
下一篇:可可西里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