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方案模板汇总
监测方案模板汇总(精选30篇)
监测方案模板汇总 篇1
一、监测目标任务
1、例行监测
20xx年我市例行监测任务量为,快速检测法监测蔬菜样品23076个(其中市本级每月监测104个、县区级每个监测单位每月监测107个)、色谱检测法监测650个样品(其中市本级检测中心监测600个、全州县检测站监测50个)。
2、乡镇监测
我市每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每年监测样品总数500个(每月监测不少于40个,月平均41.67个)。135个乡镇共计监测67500个,详见附件1。
3、农贸市场检测
全年农贸市场检测室检测蔬菜样品1053100个,详见附件2。
二、工作要求
1、明确责任,切实抓好工作落实。各县(区)各检测单位要按照通知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对检测任务计划要认真研究,落实专门人员和工作经费,明确责任,做好工作安排,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确保我市检测工作按时按质完成。
2、制定实施方案。根据“自治区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xx年全区农产品(种植业)质量安全监测实施方案的通知(桂农业办发〔20xx〕5号)”,各县(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县(区)的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实施方案,于20xx年6月30日前报我局安监科和检测中心,电子文档发送到。
3、加强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资料整理。各县(区)各检测单位要注意收集、保存反映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影像资料,做好蔬菜质量安全检测样品数据的原始记录并妥善归档保存。
4、及时反馈检测结果,严格报送程序。桂农业办发〔20xx〕5号要求,承担例行检测任务的市、县(区)各检测机构要及时将监测结果反馈给受检单位。发现有违规用药问题的,应在8小时内反馈结受检单位,并通知当地农业行政执法部门进行查处,同时在10个工作日内将查处情况书面报告自治区农业厅(书面报告格式见桂农业办发〔20xx〕5号附件5)。乡镇监管服务站要将监测结果及时反馈至县级农业部门。
5、及时报送监测结果。各单位要按照“桂农业办发〔20xx〕5号”文件中时间接点的要求,一是及时将例行监测检测数据上传至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二是每个季度最后一个月的18日前,将本季度例行监测报告(含附件3表格),以正式文件和电子文档形式报送我局安监科和检测中心,以免影响全市检测数据汇总上报工作;三是农贸市场检测室检测数据,当日从网上上传,4月、7月、10月、元月5日前报上季度汇总数据(附件4)至;
6、加强督促检查。各县(区)农业局领导要加强对所属检测单位工作的督促和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局在20xx年将进一步加强对各县(区)例行监测单位和农贸市场检测室工作情况的检查,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
监测方案模板汇总 篇2
1、工程概况
拟建魏家庄万达广场住宅区位于**市市中区经四路以北,顺河街以西,经二路以南,纬一路以东。住宅区划分为A、B、C、D、E五个组团。
B组团基坑支护采用土钉墙支护形式,坑深7.0~8.5m。
2、监测目的
1)为基坑周围环境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提供依据。
2)验证支护结构设计,及时反馈信息,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
3)将监测结果反馈设计,为其它区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3、监测项目
1)坡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
2)保留办公室的沉降观测;
3)对地下水位进行监测;
4)坡体深层水平位移观测
5)对施工场地内边坡、道路、纬一路、经二路及路西、路北建筑物进行巡视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边坡有无塌陷、裂缝及滑移。
②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有无差异。
③基坑开挖有无超深开挖。
④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是否有超载情况。
⑤基坑周边建筑物、道路及地表有无裂缝出现。
4、方案编制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xx);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xx);
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xx);
5)《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DBJ14-024-20xx);
6)魏家庄万达广场住宅区B区基坑支护设计施工图。
5、测点布置
1)基准点:基准点应设在基坑开挖变形影响范围以外,通视条件良好并便于保存的稳定位置。对于本工程,在距基坑边缘50m外的纬一路及经二路边设置三个位移观测基准点,在距基坑边缘50m外的旧有建筑物上设置三个水准观测基准点。
2)观测点:基坑坡顶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点沿基坑周边布置,考虑到本基坑较大,观测路线较长,若过多布置观测点,则使当天的工作量过大,在定人定仪器的要求下,势必会影响监测的质量,同时也增大了监测费用。综合考虑,观测点间距取30m,水平位移观测点同时作为垂直唯一的观测点。观测点采用钢钉设置在基坑边的返坡上。
在保留办公室的四角设置四个沉降观测点。
在基坑每侧的中心处布置测斜管,共设四个。测斜管应保持垂直,并使一对测斜管的定向槽与基坑边线垂直。
观测点布置示意图见图1。
6、监测方法及观测精度
1)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①初始值:基坑工程监测工作的准备工作应在基坑开挖前完成。应在至少连续三次测得的数值基本一致后,才能将其确定为该项目的初始值。
②坡顶垂直位移及保留保留办公室沉降观测:观测仪器采用苏一光DSZ2水准仪+FS1测微器及铟瓦水准标尺。采用二级水准测量进行观测,其精度指标为: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
附合闭合差≤±0.3nmm(n为测站点)。
③坡顶水平位移:采用拓扑康GTS-332N全站仪建立坐标系统,通过直接观测点位坐标值来确定水平位移。
观测点坐标中误差不大于±1.0mm。
④地下水位变化:通过水位观测井用水位计观测。水位计标尺最小读数不大于10mm。
⑤坡体深层水平位移:在坡顶外土体中预埋测斜管,观测前测定管顶水平位移,然后以测斜管上部管口为相对基准点用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侧向位移。观测点精度不低于1mm。
2)观测要求:同一项目每次观测时,宜符合下列要求:
①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②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
③固定观测人员。
7、监测频度
1)坡顶水平位移监测:基坑开挖前3步深度在5m以内,可每2d观测一次,基坑开挖至5m以下及基坑开挖完成后一周内,每天观测一次。基坑开挖至基底后一周后无明显位移时,可适当延长观测周期,每5~10d观测一次。
2)坡顶垂直位移及建筑物沉降观测:在基坑降水时和在基坑土开挖过程中应每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底板浇完10d以后,可每2~3d观测一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工和水位恢复。此后可每周观测一次至回填土完工。
3)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一步加强监测,缩短监测时间间隔,加密观测次数,并及时向施工、监理和设计人员报告监测结果:①监测项目的监测值达到报警标准;
②监测项目的监测值变化量较大或速率加快;
③基坑及周围环境中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线出现泄漏;
④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加大;
⑤临近的建筑物或地面突然出现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开裂。
4)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连续监测
8、监控报警
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控报警值以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两个值控制,累计变化量的报警指标不应超过设计限制。
本基坑坡顶水平位移报警值设为25mm,水平位移速率报警值设为连续三日大于2mm/d。
周围建筑物报警值以累计变形量、变形速率、差异变形量并结合裂缝观测确定。
本基坑周围建筑物沉降报警值设为15mm,倾斜报警值设为10mm,倾斜速率报警值设为连续三日大于1mm/d。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立即报警:
周围建筑物砌体部分出现宽度大于1.5mm的变形裂缝;附近地面出现宽度大于10mm的裂缝;
9、数据记录、处理及监测成果
1)外业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必须在现场直接记录于观测记录表中。记录表中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擦去或涂改,原始记录不得转抄。
2)观测结果超过限差时,应进行重测。
3)对各周期的观测数据及时处理,选取与实际变形情况接近或一致的参考系进行平差计算和精度评定。
4)对变形的分析应将变形大小和变形速率结合起来,考察其发展的趋势,并做出预报。
5)提交当日报表及监测报告。报表中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标题应标明监测内容、测试日期与时间、报告编号等。测试数据和成果应提供测点编号、初始值、本次测试值、较上次测试的增量值、变化速率等。对监测值的发展及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评述,当接近报警值时应及时通报现场经理、施工人员,提请有关部门关注。
监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工程概况;
②监测项目;
③各测点布置图;
④采用仪器和监测方法;
⑤监测数据处理方法;
⑥监测期间的工况;
⑦监测成果的过程曲线及发展变化情况评述;
⑧监测结果及评价。
监测方案模板汇总 篇3
西永微电子工业园CNG工程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方案由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单位中国医药集团重庆医药设计院提供,监测任务委托沙坪坝区环境监测站进行监测完成。
拟建项目位于西永微电子工业园西园二路(惠普南面600米左右)。
项目联系人:黎辉款,联系电话:1335x8989,现场联系人:代老师,联系电话:1521xx14993。
1、声环境
监测布点:共2个,分别布置于加气站中心(1#)、加气站门口外公 路噪声(2#)。
监测内容:昼、夜等效A声级。
监测频率:连续2天,每天昼、夜各一次。 监测方法:按现行规范进行。
监测布点详见附图。
2、环境空气
提供西永微电子工业园附近例行监测数据(NO2 、SO2 、TSP)
3、地表水
提供沙坪坝区梁滩河西永断面20xx年或20xx年地表水例行监测断面监测数据
监测因子:pH、COD、BOD5、NH3-N、石油类
监测断面:梁滩河西永断面
监测方案模板汇总 篇4
秋冬季是动物及其产品上市的旺季,也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疾病的高发季节。为做好秋冬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保障全镇畜牧业建康发展,现根据文件要求和会议统一布置,我镇组织实施20xx年秋冬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行动,全面落实秋冬季重大动物疫病各项防控措施的.通知。具体要求如下:
一、总体目标
通过组织秋冬季重大动物疫病防疫集中免疫行动,使全镇应免畜禽“应免尽免”,不留空档,使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牛羊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等疫病的免疫密度达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85%以上,全面实现“全镇重大动物疫病力争不发生、确保不流行”的目标,为做好全年防疫工作打牢坚实基础。
二、强化组织领导
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到畜牧业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关系到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为确保此次防疫工作顺利开展,我镇重大动物疫病防疫领导小组专题召开会议,落实工作措施,确保防疫工作正常开展、镇联村镇干与村组干部一起对辖区内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负责,对拒防户进行宣传教育,确保防疫工作到位。
三、强化基础免疫
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牛羊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羊瘟、狂犬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一免、二免工作是我镇秋冬季的防疫重点,特别散养家畜、家禽的防疫到位。此次秋冬季防疫,我镇组织5个防疫小分队,每个小分队必须由1名村干部带队、配2名防疫员,在全镇进行拉网式整体推进,做到全镇畜禽村不漏户、户不漏圈、圈不漏头,确保免疫和消毒灭源工作的质量。同时,对实施免疫的畜禽佩戴标识,发放免疫证和填写好免疫记录,建立健全免疫档案,并指导畜禽养殖场、户建立科学消毒制度。在秋冬季防疫过程中,防疫人员要指导广大畜禽养殖户做好消毒工作,做到边防疫、边消毒,并认真做好消毒记录。规范防疫工作程序,确保防疫质量,即统一时间、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统一验收。
四、工作按排
⒈、9月20日至10月10日对存栏及新补栏的应免畜禽进行一免强制免疫。
⒉、10月11日至10月31日对应免畜禽全面实施第二免阶段,要求免疫密度、免疫质量全部达标。
⒊、11月1日至11月10日自查、查漏补缺,形成秋冬防疫总结,迎接市来镇验收。
五、督查考核
秋冬防疫集中免疫行动期间,镇督查组对每个分工区域将实施督查,并对每个区域提出建议和限期整改意见,确保免疫结果和抗体监测符合市有关要求。同时,对秋冬防疫工作的好与差,作为村、兽医站年终考核的依据。
监测方案模板汇总 篇5
为迎接20xx年亚青会,切实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根据20xx年省、市体育局的工作要求,将在今年开展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为认真做好我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充实并完善我区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和数据库,了解我区国民体质现状和变化规律,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为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监测任务
区体育局牵头组建监测队,实施监测采样工作,完成国民体质监测任务。
三、监测内容
(一)监测对象
本次国民体质监测我区监测对象为,中青年及老年人(20-69岁)。
(二)监测要求和内容
本次监测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的原则抽取监测对象。
1、区开发区及各镇的监测点,将按照省市体育局对区级体育工作考核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区平年体质测试工作开展的需要,进行抽样测试。
2、全区监测样本应均分配在各监测点,各监测点的全部人员均为抽样对象。
3、全区共测试3000人,区开发区及各镇的'测试任务见附件1。
4、区开发区及各镇的监测点监测内容为常规体质测试(11项测试指标),各类人群检测指标见附件2。
四、监测器材
本次监测工作使用由国家体育总局指定的体质监测器材。
五、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20xx年4月份)
1、培训人员
20xx年5月上旬前,完成区监测工作人员的培训。
2、制定工作方案
20xx年5月上旬,区体育局拟定《20xx年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方案》。
3、落实器材
20xx年5月中旬,监测器材全部安装到位。
(二)测试阶段(20xx年5月~9月)
区开发区及各镇需按照本方案和有关要求,积极配合完成本地所承担的监测任务。
(三)数据处理阶段(20xx年9月份)
20xx年9月下旬,区体育局将体质监测数据报送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
六、工作要求
区开发区及各镇文体中心积极配合,共同组织和开展好本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并纳入20xx年度区级体育工作考核内容之一。
(一)高度重视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周密组织实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监测任务;
(二)加强宣传,扩大监测工作影响,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三)积极筹措经费,为监测工作提供保障;
(四)加强监控,规范操作,确保数据质量;
(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严防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六)为抽样测试对象进行体质测定与健身指导服务。
监测方案模板汇总 篇6
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方案
1、监测布点
共布设8个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点,各监测点的具体情况见附图。
表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
2、监测项目
根据本项目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及附近区域的环境空气污染特征,选取SO2、NO2、PM10、PM2.5,共计4项作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项目。
3、监测时间及频次
监测时间为20xx年2月12日至19日,连续监测7天。
SO2、NO2每天监测日平均浓度及4个1小时平均浓度(采样时间为每天的02时、08时、14时、20时),PM10、PM2.5每天监测日平均浓度,各污染物日平均浓度、小时平均浓度的采样时间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xx)中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即SO2、NO2、PM10、PM2。5日平均浓度为每日至少有20小时的采样时间,SO2、NO2的1小时平均浓度为每小时至少有45min的采样时间。
气象观测与大气采样时间同步进行,观测地面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
4、分析方法
各监测项目采样及分析方法,均按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及《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的要求进行。用表格列出详细的分析方法,标明最低检出限,并提供实验室指控措施。
5、监测期间气象条件记录
表2监测期间气象条件
二、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方案
1、监测布点
在项目场址周围20km范围内,离项目项目最近的水源地内设一个监测点,共1个监测点,具体见表3。
表3地下水监测布点
2、监测项目
pH值、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细菌总数、氨氮、硝酸盐、硫酸盐、石油类、总大肠杆菌、溶解性总固体、挥发酚、氟化物、氯化物,共计13项。
3、监测时间及频次
监测时间为20xx年月日至日,连续两天,每天1次。
4、分析方法
各监测项目采样及分析方法,均按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及《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的要求进行。用表格列出详细的分析方法,标明最低检出限,并提供实验室质控措施。
5、给出监测点水井类型,并给出水井深度。
三、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1、监测布点
在理工学院东门、西北机械技师学院北门、五七干校、沙湖大道为民桥南侧、四合院村、世纪大道西侧(石嘴山市地税局直属征收管理局东侧)、丽日小区、石嘴山市政府、隆湖家园、石嘴山市星瀚市政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共计10个监测点。
、监测项目等效连续A声级。
3、监测时间及频次
监测时间为20xx年2月12日至19日,连续监测两天,每天昼夜各一次。
4、监测方法
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xx)中环境噪声监测的相关要求进行监测。
监测方案模板汇总 篇7
一、 活动背景
每一个生命的出现和成长都是来自不易的,因此他们享受美好阳光和自由生活的权利都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野生动植物是人类的朋友,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我国是一个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人为破坏,致使我国野生动植物的数量、分布范围正日益缩小,许多种类已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近几年,滥食野生动植物的现象屡禁不止,使得许多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的处境更加艰难。调查表明:滥食野生动植物的行为也正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谴责。要彻底改变滥食、捕杀野生动植物这种不文明的行为,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了保存物种资源或保育生物的多样性, 保护动植物免受损伤、疾病折磨和精神痛苦等,减少人为的活动对动植物造成的直接伤害。
二、我校举行动植物保护的宣传活动意义
1、突显我校绿色教育理念,发挥我校全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建设示范学校的引领作用,带动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在全社会的蓬勃发展。
2、加强在校学生对于野生动植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反映我校对于野生动植物保护这一理念的掌握,体现我校对于环保这一理念的突出教育。
三、活动时间
xx年2月——xx年4月
四、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五、系列活动形式
为了进一步唤起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培养广大师生关爱家园、保护环境、保护动植物的思想,特拟定以下活动方案:
1、活动启动仪式,时间xx年3月3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
升旗仪式、领导主题讲话、学生代表宣读倡议书
2、专家讲座
邀请市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站专家,来我校为师生做专题知识讲座,指导大家如何科学的保护野生动植物。
3、保护野生动植物宣传图片展
邀请市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站,来我校举办保护野生动植物宣传图片展,并给我校师生发放宣传册。
4、学生书画作品展
以展板的形式展出学生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优秀书画作品,在学校和社区进行展出,启动小手牵大手的力量宣传猎捕、贩卖、饲养、食用野生动物对生态多样性并间接对人类的影响。
5、爱鸟周活动
组织学生到湖北参加全国观鸟活动,通过学生亲身参与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意识。
六、活动生成及效应
1、双莲寺小学“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系列活动方案
2、保护野生动植物宣传材料
3、专家讲座ppt文稿
4、学生保护野生动植物主题优秀书画作品进社区活动
5、活动图片
6、媒体记者的新闻报道
监测方案模板汇总 篇8
为保证20xx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顺利实施,确保检测结果科学、公正、准确,特制定本方案。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掌握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状况,并根据监测结果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和问题,研究完善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措施,进一步提升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通过监测工作及监测信息的发布,进一步加强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安全责任意识,引导人民群众健康消费。20xx年确保实现全区蔬菜、大米、水果农残超标率(定性快速检测法)控制在2%以内。
二、监测重点
20xx年在深入开展蔬菜农药残留监测的基础上,对蔬菜、水果、大米生产基地进行农药残留与重金属动态监测,对获证“三品”农产品和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进行专项抽查,全面掌握全区农产品质量状况。
三、监测方式
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采取定期定点抽检与专项抽查相结合的'监测方式。对蔬菜、大米、水果、食用菌等大宗农产品以定期定点监测为主;对在监测过程中发现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农产品、获证“三品”农产品以及食用菌产品采取专项抽查的方式进行跟踪监测。
被确定为监测点的单位应该积极配合,接受抽检。凡拒绝抽检的,该单位在该次抽检中被定为不合格产品的生产或经营单位。
四、监测承担单位
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由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承担,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由所在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承担。
五、监测任务
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全年依法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例行(日常)监测工作,在各监测点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农残抽样检测,全区全年完成抽检任务960个。乡镇农技服务中心负责所在乡镇农产品质量例行(日常)监测工作,全年完成抽检任务480个。
六、监测种类
监测的蔬菜种类在番茄、辣椒、茄子、黄瓜、苦瓜、西葫芦、结球甘蓝、花椰菜、青花菜、大白菜、普通白菜、生菜、菜心、蕹菜、芹菜、扁豆、荷兰豆、四季豆和豇豆、食用菌中选择。
监测的水果种类品种以生产的西瓜、桃子、李子、梨子、葡萄和柑桔为主。
七、监测项目和检测依据
(一)检测项目和方法
农残快速检测法。检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毒情况,执行ny/t448-20xx标准。
(二)判定依据和原则
根据无公害农产品农药残留限量国家标准进行判定,所监测项目全部合格者,判定为“该批次样品所检项目合格”,有一项指标不合格者即判为“该批次产品不合格”。
八、监测结果报送
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将开展例行监测工作的结果每月底用电子邮件、传真或规范文件形式报送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
监测方案模板汇总 篇9
为了加强我院教学质量管理,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科学地评价教师教学质量,适应学院课程改革的需要,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考核组织
1.在学院分管院长的领导下,教务处负责学院教学质量评估考核的组织协调工作。
2.各二级学院在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成立教学文件、课堂教学质量、作业、考勤4个考核小组,并由教学处负责教学质量评估考核的组织协调工作。
二、考核对象及范围
1.考核对象:全院在职在岗的`专任、兼任教师。
2.考核范围:包括教学文件、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作业(实验、实训报告)及考勤等。
三、考核指标体系的标准与内涵
见附件1:天门职业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考核指标体系。
四、考核评分方法
课程考核评分实行百分制。
1.教学文件占30分。其中授课计划、教学进程10分,教案讲稿15分,考试文档5分。
2.课堂教学质量评价40分。其中专家同行评价10分,学生评价30分。
3.教学效果10分。主要考察考风考纪、学生考试优秀率、合格率。
4.作业(实验、实训报告)10分。
5.考勤10分。
6.加分:共计6分,教师发表论文按级别分别加分2分、1.5分、1分;编写教材分别加分2分、1.5分、1分;参加各类竞赛按获奖级别分别加分2分、1.5分、1分。
五、考核的基本要求
1.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考核每学期进行一次,学期末组织综合考核。但教学质量检查应贯穿学期始终,并将检查结果与教学质量考核挂钩。
2.学院督导办、各院各部要做好宣传工作,使广大教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进行教学质量评估考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确对待教学质量评估考核工作,保证评估考核工作的正常开展。
六、考核的实施办法
1.任务分工
(1) 教学文件评分由教务处牵头,由各二级学院院长及教学秘书协助评分。
(2)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由专家(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构成。
专家(同行评价)以听课的方式进行,取平均值分别计算分值。
学生评教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负责,按学院教务处的安排具体落实。对学生评教分值不再进行折算,直接按实际分数乘以权重记入学生评教得分栏。
教学效果评价在每学期末进行一次。
考勤评分由教学办根据平时检查记载进行评定,对在学院督导办、教务处及本部门组织的教学检查中有迟到、早退和严重课堂违纪现象的,每次扣1分,最高扣10分。
(3) 各二级学院教学办将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结果汇总,写出教学质量考核总结,经本学院主要负责领导审阅盖章后报送学院教务处。
2.信息采集
(1) 专家及同行评价信息采集
专家及同行评价由各二级学院正副院长及教学秘书组织交叉听课,每学期期中或期末进行一次,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进行评议打分,然后取其平均值,其结果记入专家及同行评价得分栏。教学办要注意对专家及同行评价得分及时进行收集整理。
(2) 学生评教信息采集
学生评教与教务处安排的评教同步进行,一个教师在多个学院都有学生评教得分的,本教学单位取平均值乘以权重确定学生评教得分。
(3) 授课计划:开学后第1周交二级学院,主要考查上交时间、内容完整度及执行情况。
(4)教案:第二周交教案到各二级学院,检查备课情况。教案评估工作由各二级学院组织完成,教务处进行检查指导。
(5)考勤:各二级学院教学办要做好教师考勤检查记载,学院督导办随时抽查教师出勤情况,并做好登记。
(6) 作业(实验、实训报告):各二级学院分别在每学期期中和期末各进行一次作业(实验、实训报告)批改情况检查,学院教务处、督导办进行抽查。在检查过程中,应当注意每次作业份量。公共基础课作业量由公共基础课部确定,专业课的作业量由各二级学院确定。
(7)教学效果:每学期末进行一次总评,分为社会效果和学生考试优秀率、合格率等,各学院收集整理后打分确定。
3.数据处理
考核资料汇总由学院督导办、教务处、各二级学院教学办共同完成,学院督导办、教务处在收齐各学院教学办提供的考核结果后进行核对与检查,经复核后将考核结果报分管院长审批。
每学期的考核结果对教师公布,主要信息有:每人各项考核指标得分,本人所在位次等。每次的考核结果在学院督导办、教务处分别存档。每学期考核结果将根据需要向学院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
监测方案模板汇总 篇10
一、工作目标
具体目标: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哨点医院(区一医院)全年收集报送病例信息不少于50份;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不少于100份样本;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必须100%上报。
二、监测内容
1.食源性疾病监测
(1)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包括食源性疾病及异常病例监测、特定病原体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2部分内容(监测责任单位:区一医院和疾控中心)。
(2)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对所有发现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报告(报告单位:区一医院和疾控中心)。
2.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卫生监督:包括对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和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进行监督,由区卫生监督所对区疾控中心和区一医院履行监测职责、开展监测工作、报送监测信息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区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进行检查,督促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落实监测和报告责任。
三、监测工作相关要求
(一)监测点设置
我区哨点医院为区一医院,区疾控中心为哨点疾控。
(二)检测样品数量及采样要求
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不少于100份样本;为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可靠,样品采集后到实验室检测不得超过15天。
(三)检测机构资质
区疾控中心已取得相关检测项目的计量认证资质,能够承担依法出证法律责任。
(四)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衔接与配合
区一医院负责食源性疾病个案信息和标本采集、信息与标本(或菌株)报送。区疾控中心负责监测信息的收集分析、标本实验室检测和信息网络报告,以及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溯源分析,并承担监测工作的技术培训和质量控制。
(五)监测方法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的监测工作手册采用统一的国家标准方法或指定方法进行监测。
(六)监测结果报告
遵照《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按照监测计划的要求报告。
(1)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报告:由区一医院向区疾控中心报送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信息和待测标本。
(2)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由医疗机构和区疾控中心负责报告。
四、监测工作管理职责分工
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实施辖区内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重点协调、督促做好食源性疾病事件信息的核实报告;负责辖区内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和病原学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
成立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成立本单位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项目工作相关组织机构。
五、经费保障
实行项目资金管理。根据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食品安全保障经费”安排,按照任务带经费的形式,专项资金用于涉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监督工作必需的业务、培训支持及相关人员经费支出。
监测方案模板汇总 篇11
根据省环保厅《关于加强全省国控企业自行监测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的通知》、市环保局《关于督促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开展自行监测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为尽快提高全市国控企业自行监测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满足国控企业自行监测需要,特制定20xx年国控企业自行监测技术人员培训计划。
一、培训对象
20xx年市辖区内42家国家重点污染源废水、废气、污水处理厂、规模化畜禽养殖厂等具备自行监测条件的企业自测技术人员2名以上。
请各国控企业于20xx年9月30日之前,将企业参训人员名单(见附件)上报至电子邮箱。
二、培训范围
企业自行监测技术培训的范围为污染源监测。污染源监测项目包括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氨氮、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企业环评报告书及其批复中要求开展的其它特征污染物。
三、培训内容
1.监测方案的编制(包括监测点位、监测范围、监测项目、监测频次等);
2.水质及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3.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及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分析方法及其原理、干扰及消除、仪器和试剂的选择与使用、操作步骤及计算方法;
4.实验室管理制度以及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5.其它需要培训的内容。
四、培训方式
本次培训采取理论授课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授课采取集中授课方式,实际操作采取化验室现场操作培训与大气现场采样操作及现场指导培训方式进行。
五、培训时间
具体培训时间另行通知。
监测方案模板汇总 篇12
为有效监测全县市场粮油价格变动情况,切实加强对粮油市场的宏观调控,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根据《粮食流通条例》及《县粮食应急预案》等规定,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对象
本县从事粮食收购、储存、销售、加工的粮油经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
二、监测内容
1.本县国标三等早稻、中晚稻收购价、轮换和出库销售价。
2.本县主要成品粮油品种(大米、面粉和食用油)的.批发价和零售价。
三、监测点设立
1.早晚稻收购、轮换及销售出库价格监测点:
2.主要成品粮油品种批发、零售价格监测点:
(1)县城:
(2)乡镇:
四、监测方法
1.市场粮油价格监测实行周报制,工作人员每周一(节假日延顺)上午12时前到监测点实地调查粮油价格信息。
2.通过定时定点采集的本县市场粮油价格与周边粮食交易市场价格信息作出比较,分析原因,当出现市场粮油价格异动情况,及时提出粮食预警意见与建议。
监测方案模板汇总 篇13
一、工程概况
济宁市城后路金都楼基坑支护工程位于莞城内,拟建六层建筑物,一层地下室,用地面积3177.76平方,现状场地较平整。基坑开挖深度为3.25~6.90米,东、南、北三面均为道路,东侧为城后路,距基坑约15米,西侧为2~5层的住宅楼群,天然基础,与基坑最近距离约6米。
环境条件:
场地附近属残丘台地地貌单元,地表均已填土,地面较平
地质情况:
根据钻探揭示,场地内第四纪地层主要有坡积层和厚度较大的残积层,下部基岩为花岗岩类。场地内地下水为滞水类型,储存于粘性土层中,地下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勘察期间水位埋深为2.30~3.10米。
基坑西侧采用复合型加强土钉墙支护,其余各层比较空旷故采用放坡+土钉的支护方式。该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
二、监测目的
在基坑开挖的施工过程中,基坑内外的土体将由原来的静止土压力状态向被动和主动土压力状态转变,应力状态的改变引起土体的变形,即使采取了支护措施,一定数量的变形总是难以避免的。这些变形包括:基坑坑内土体的隆起;基坑支护结构以及周围建筑物的变形。无论那种位移的量超出了某个容许的范围,都将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围结构与道路造成危害。为了解施工期间基坑位移、沉降及周边建筑物变形的变化情况,保证基坑自身稳定和安全以及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的安全,同时给设计、施工部门提出准确的、可靠的、科学的数据,必须进行基坑围护结构沉降、基坑位移及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基坑周边地下水位观测。
对基坑施工过程进行监测的目的如下:
⑴根据现场监测数据与设计值(或预测值)进行比较,如超过某个限值,就采取工程措施,防止支护结构破坏和环境事故的发生。保证支护结构和相邻道路、建筑物的安全;
⑵验证支护结构设计,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信息化施工;
⑶总结工程经验,为完善设计分析提供依据。
三、编制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xx;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3、《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94;
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业规程
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6、《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xx)
7、山东省标准《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程》
8、《济宁市城后路金都楼基坑支护工程图纸》和《地质资料》
四、基坑监测内容和监测网布设
(一)监测内容
根据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及上述规范要求,本工程深基坑开挖监测内容包括:
①基坑支护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及沉降观测;
②基坑周围房屋的沉降观测;
③基坑周边地下水位观测;
④支护结构面开裂情况检查;
⑤基坑周围地面超载状况检查;
⑥基坑渗水、漏水状况检查;
主要采用工程测量及目测二种方法相结合,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避免数据异常时外界偶然因素的不利影响,从而提供精确真实可靠的科学数据 在基坑开挖前7天完成7个基准点的布设,基坑支护边线确定后马上布设观测点,并对位移、沉降监测网进行初始值的测读。
(二)位移观测点的布设
1、位移、沉降监测基准点的建立
根据现场实地踏勘的情况,考虑基准点的稳定性和观测精度要求,在工程现场旁距基坑边5倍开挖深度距离以外的稳定土体中布设7个基准点(测量控制点)进行互相校核,它们的编号为WJ1、WJ2、WJ3、WJ4、CJ1、CJ2、CJ3;4个位移基准点每个与每边成一直线布置的水平位移观测点构成位移监测网,4个位移基准点和3个沉降基准点布置在相对稳定且大于5倍基坑深的距基坑边的位置,但必须在建筑物所产生的压力影响范围以外。
2、基坑支护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观测点埋设时应注意观测点与被观测对象的牢靠结合,使得观测点的变化能真正反映观测对象的变化特征。
西面靠2~5层的住宅楼群位置的水平位移观测点布设在搅拌桩顶部位置、沉降观测点布设在紧挨水平位移观测点附近的地面上(搅拌桩边上);其他位置的水平位移、沉降观测点设在基坑支护围护结构顶部边线部位,观测标志拟采用Ф16膨胀螺栓安装在基坑支护围护结构顶部上,顶端位置磨成半球状。根据现场平面尺寸及测量规范要求,本方案按设计要求布设9个水平位移、沉降观测点,它们的编号为BX1-BX9。(详见《基坑监测平面图》)
3、基坑周围房屋的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按设计要求布设40个基坑周围房屋沉降观测点其布点,它们的编FW1-FW40。位置详见《基坑监测平面图》。
4、基坑周边地下水位观测孔的布设
按设计要求在基坑东、南、西、西、北层各布设1个水位观测孔,编号为SW1~SW42,采用油压XY-100型钻机成孔,孔深约11米,并下塑料套管及滤管成井以便观测。位置详见《基坑监测平面图》。
(三)现场目测
目测内容主要有:
①基坑开挖后,基坑坑壁、坑底及周边地下水是否有较大的渗漏,突涌,积水情况及下雨天气等影响。
②观察支护结构的异常变化,如是否产生裂缝及裂缝的发展状况。
③基坑周边地面超载情况。
④每次监测时须巡回基坑周边检查支护结构是否有异常变化。
五、基坑监测仪器的选择和精度要求
(一)水平位移观测仪器的选择和精度要求
1、仪器选择:
本水平位移观测使用苏一光DT202C电子经纬仪,本仪器已按时检定,在有效期范围内使用。
2、精度要求:
电子经纬仪 综合精度 比例误差 纵向补偿精度 纵向补偿精度
测距检定结果 ±1.21mm 0.20mm/km 测角检定结果 2.00// 3.00//
(二)沉降观测仪器的选择和精度要求
1、仪器选择:
使用苏一光DSZ2+FS1精密水准仪及铟钢水准标尺进行沉降观测。仪器最小分辨率为0.1mm,仪器及标尺在检验有效期内使用,并在作业期间定期进行检查校正。
2、精度要求:
本基坑顶部沉降观测按二等水准精度要求进行观测,执行的各项规定和限差如下: 等级 仪器类型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
累差 任一测站上前后距差 视线高度(下丝读数之差) 二等 DS0.5 <30m <1.0m <0.3m >0.3m
项目 等级 基、辅分划读数差 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 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 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之差
二等 0.4mm 0.6mm 1mm 3.0mm
基辅尺分划读数差≤0.3mm,闭合差≤±0.3√N mm(N代表测站数)
(三)基坑周边地下水位观测
水位观测采用SW-01电子水位计,计数精确至0.5cm。
六、观测方法、频率和要求
(一)观测方法
1、位移观测方法
水平位移采用苏一光DT202C电子经纬仪进行测量:在靠近观测对象的工作基点上设站,采用小角度测量方法取得观测点的角度初值,并用测算工作基点到观测点的距离,测量变化后基准点到测量点的角度,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基坑水平位移的数值。初始值的测量读取应进行2-3次的校核,以确保其准确性。
2、沉降观测方法
基坑支护围护结构顶部沉降观测、基坑周围房屋沉降观测根据埋设好的基准点,从BM施测一条闭合路线建立初始数据。
沉降观测使用苏一光DSZ2+FS1精密水准仪及铟钢水准标尺进行沉降观测。仪器最小分辨率为0.01mm,仪器及标尺在检验有效期内使用,并在作业期间定期进行检查校正。
3、基坑周边地下水位观测
在水位监测孔布设完成后,以BM1-BM3为基准,将所有水位孔的顶部过一遍水准,测量出所有水位孔的顶部的高程;并以此为基准测出水位高程,水位测量时用水位探头放入水位观测井,测量出水面距水位孔的顶部的高度,从而计算出水面高程。同理测出以后各次水面的高程,用上次高程减本次高程即得出水位的下降量。
4、现场目测
开挖期间,每天派人到现场观察巡视基坑及周边环境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给监理、施工单位、业主,做到每天一巡查的.要求,其他时间也要定期对基坑周边环境进行巡视工作。
(二)监测频率
基坑监测的频率要随土方开挖进度和基坑变化情况作调整,基坑监测点布设后开始读测原始值,且应不少于2次。当基坑开始挖土时,每1~3天测量一次,基坑开挖完成至回填期间,每5~7天观测一次。当基坑边坡位移出现突变量及遇到暴雨天气,应加密观测,观测结果务必全面、真实、整洁,并整理成册上交监理、施工单位、业主,以指导施工。
项目 符号 数目 监测目的 监测频率 基坑开挖 其他期间
基坑支护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沉降 BX 9 基坑支护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沉降 每1~3天一次 每5~7天一次
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 FW 40 监测基坑周边建筑物的沉降 每1~3天一次 每5~7天一次
基坑周边地下水位观测 SW 4 基坑周边地下水位 每1~3天一次 每5~7天一次
本基坑支护安全等级为二级,各监测项目安全、警戒、控制值见下表:
序号 监测项目 安全值 警戒值 控制值
1 支护围护结构顶部 基坑西侧 水平位移 16mm 20mm 30mm 沉降 10mm 16mm 30mm
其他侧 水平位移 30mm 40mm 50mm 沉降 20mm 30mm 40mm
2 周边建筑物沉降 8mm 10mm 15mm
变形速率预警值为(开挖支护过程中)连续每天变形速度大于5mm/天;(开挖至坑底后)连续每天变形速度大于2mm/天。
当水平位移、沉降达到安全值或12小时内位移超过5mm时,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并同时报告业主和监理工程师。并加密观测,同时进行基坑周围巡回目测。对出现裂缝的位置灌注水泥浆,以便观察裂缝的发展情况。
七、监测人员组织
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决定对该工程实行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人代表本院全面履行合同并直接对项目负责,下设测量员、记录员、扶尺员资料员、检查员等,分别履行有关的工作,详细分工如下:
项目负责人:对项目进行全面负责,代表我院履行合同,督促检查各项工作。 测量员:负责每次观测前检查仪器及铟钢水准标尺进行检查校正,正确架设仪器及行走路线进行观测。
记录员:负责准确记录测量数据并及时进行数据处理,以校核观测的准确性。
资料员:负责及时整理观测资料,发现观测数据有异常情况马上通知测量员及检查员,并对事件及时作出处理。
检查员:负责对测量员、记录员、资料员的工作进行检查督促。 基坑监测管理人员名单
序号 姓名 测量上岗证 职称 电话
1 李辉彬 0007448 工程师 2 刘帆 0007447 助理工程师
八、应急预案
1、当变形累计值、变形速率等指标达到预警值时,将增加监测频率,必要时,增加监测点的布置。同时及时通知设计方、委托方、监理及施工方,配合采取措施,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2、当观测点及基准点遭受到人为或者其他原因破坏时应及时恢复或者补加监测点、基准点的布置。
九、监测工作注意事项
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按规范要求监测并进行自检,做到记录清晰、齐全,计算准确无误。检查员应及时对测量成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审核员负责报告的审核,把好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并在监测工作过程中注意以下事项:
1、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2、观测时应选择同一晴朗天气时进行观测;
3、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
4、固定观测人员,减少人为误差;
5、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作出详细记录
6、应保证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并保留原始观测数据,以备查核;
7、按国家有关测量规范进行观测。
十、监测结果及信息反馈
1、施工监测过程中的信息反馈 每次观测完毕后现场先粗算,如果位移量发生比较大时马上向业主方或监理方口头通报观测成果,分析开挖施工时基坑的安全可靠性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及时提出建议、报警和应急措施,为信息化施工提供依据。确定监测信息处理反馈程序为:
2、监测成果提交
每次观测完毕后,及时向建设方、监理方、施工方口头通报观测成果,并及时提交本次成果报告,整个监测数据及图表结果均由计算机处理后提出。观测工作全部结束后,编写观测报告,应提交以下资料:
(1)位移观测成果表,时间、位移量(T-S)曲线图;
(2)沉降观测成果表,时间、沉降量(T-S)曲线图
(3)地下水位观测成果表,时间、变形量(T-S)曲线图;
(4)基坑监测平面布置图;
(5)基坑监测分析报告。
(6)基坑开挖进度(T-S)曲线图;
监测方案模板汇总 篇14
一、指导思想
根据市政府将环境保护作为要落实的实事之一的规划,进一步认真贯彻《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在少先队中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使广大少先队员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养成环境保护习惯、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开创小学环境教育的新局面。我国是一个贫水国家,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中国尤其是北方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有可能成为本世纪比能源紧缺更为严重的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难题。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工业的飞快发展、交通的发达,空气同样爱到巨大的压力。因此为改变自然环境出现恶劣的情况,必须从青少年一代开始着手教育,让他们懂得珍惜水资源,保护空气环境不受污染。
二、研究对象
现阶段世界各地环境被污染得最利害的就是水资源及空气,因此学校所开展的监测活动主要研究对象就是水、与空气。通过监测与简单研究使少先队员们基本认识水与空气的一此常识。
三、活动的开展
由学校在少先队群体中选出一些对环境重视和对科学感兴趣的同学专门成立研究、监察小组,平时在负责老师的带领下定期在预定的河流和地方进行水与空气抽样,并在学校的科学实验室中对此项工作进行研究与分析。
四、宣传活动
除通过对水与空气进行监测外,还要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对研究后的结果以报告的形式记录,并在校园中进行发表,让广大教师和少先队员们得到认识。从而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
监测方案模板汇总 篇15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虽然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但充满智慧的人类通过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如RS、GIS、工程和非工程防御等)对灾害进行监测和防御,是可以起到防灾、减灾作用的。
难点: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基本知识】
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概念: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 、区域及 等各级组织,通过 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2.作用: 、灾中跟踪、 以及提出 。
3.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遥感(RS)技术的特点:
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 、实时性好和 等。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 、 和 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 的灾害信息。
2、应用范围:
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 、 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信息集成与分析:
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 和 分析,具有空间定位、 和 分析的功能。
2.灾害评估与预报:
对自然灾害进行 、 、 、灾害损失调查、 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四、自然灾害的防御
1.非工程性防御:www.
(1)概念:
是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 和 、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 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2)“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3)我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发展及成就
2.工程性防御措施
(1)概念: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2)工程性措施的三种方式:
方式实例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硬件”和“软件”的差别。
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
监测方案模板汇总 篇16
一、目的
(一)获得 年 自治县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以及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数据,从而了解和分析我县食品污染水平。
(二)确定危害因素的分布和可能来源,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进行风险预警,降低我县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内容及责任单位
(一)完成以餐用具消毒效果监测及食品监测,其中:检测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样品来源采取购买的形式采集(见附表1)。责任单位:县卫生局(疾控中心),配合单位:县食药监局、工商局、商务局、卫生监督所。
(二)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可能危害身体健康的非食用物质、微生物及毒素、易被滥用的食品添加剂、食品中农兽药残留等风险因素进行监测(见附表2)。责任单位:县质监局。
(三)食品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见附表3)。责任单位:县工商局。
(四)餐饮服务食品、餐饮具、工用具等进行监测(见附表4)。责任单位:县食药监局。
(五)生猪、肉牛、山羊饲养场等畜禽养殖和预混料进行检测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和菜克多巴胺及动物疫病等进行监测。责任单位:县畜牧兽医局。
(六)蔬菜、水果等农药残留开展监测。责任单位:县农委。
(七)食源性疾病监测
1.监测单位
①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
全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
②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
县疾控中心协助质监、工商、食药监局等部门开展食品抽样检测,对食品安全事故现场进行卫生学处理,开展食品安全事故的流行病学调查、监测和报告。
2.监测内容
①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监测、报告。
②食品安全事故(包括食物中毒)的监测、报告。
三、质量控制
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安全相关标准进行质量控制。
四、保障措施
县财政将各成员单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每年要安排一定经费用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设备投入,增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确保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顺利开展。
五、信息通报
监测责任单位发现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或特定食物中污染水平异常增高时,及时上报县食安办,由县食安办立即通报各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采取措施加强监管,同时上报县政府与市卫生局,提出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建议。
监测方案模板汇总 篇17
一、基坑安全自查的项目
1、支护结构监测
①支护结构压顶梁变形监测
②支护结构深层水平侧向位移监测
③支护结构应力监测
2、水平及竖向支撑系统监测
①支撑结构轴力监测
②支撑结构两端点的差异沉降监测
③坑底结构回弹监测
④立柱内力监测
⑤立柱沉降监测
3、水工监测
①坑内外地下水位监测
4、环境监测
①周边建筑物变形监测
②周边道路变形监测
二、监测布置方案
1、支护结构顶面垂直及水平位移监测
在连续墙顶部的支护结构上布设A1~A120共计120个监测点,点距约为9m,保证每个支护结构与支撑节点均有一个监测点,点位用一金属标志头埋设于支护结构顶部。
2、支护结构侧向变位监测
在支护结构内埋设带导槽PVC塑料管,以跟踪支护结构位移。选择在可能产生较大变形的部位,共布设9孔(C1~C9),深度同桩墙深。为保证成孔率,另布置3个备用孔(C10~C12),共计12孔。PVC塑料管外径70mm,所有测斜管埋设中,测斜管的导槽必须垂直于基坑边。先行埋设的测斜管用细铁丝按导槽方向固定在钢筋笼上。埋设于检查孔的测斜管需用干燥黄砂密实
监测方案模板汇总相关文章:
监测方案模板汇总
上一篇:2025父亲节策划活动方案
下一篇:幼儿园亲子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