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故事
清明节故事(精选8篇)
清明节故事 篇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断魂”这两字点出了清明这个节日的特殊愁绪。小时候,每逢清明节,爸爸妈妈都要带我去上坟烧香,若我不去,就会说:死去的亲人想我了,然后我肚子就会疼,因此每次都是不请不愿的去。现在,我长大了,工作了,离家也远了,清明节也不一定能回家上坟,只能给父母打个电话,让他们上坟的时候带自己捎个话,以表自己的“思时之敬。”不是我这个做晚辈的不回家看他们,而是身不由己。当然,这不是迷信,我也不相信上了坟肚子就不疼,不上坟肚子就疼。我只是觉得晚辈孝敬长辈是天经地义的事,虽说这些长辈已离我而去,可是他们的精神还在家族流传。我们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想念与尊敬。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一个“碧”字呈现出三月清明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清明节,除了祭拜先人,留下伤心悲酸的眼泪外,我们是不是也该对得起春暖花开的特殊恩赐,多做一些喜闻乐见的健康活动?农谚说:“植物造树,莫过清明。”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气温升高,春雨飞洒,雨量增多,可谓是春耕春种的天赐良机。况且,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这对动员全国人民积极开展绿化城市,回归自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清明前后,春回大地,春阳暖照,花红柳绿,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古人推崇修身养性,现代市场竞争激烈,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更应该讲究健康,休闲。二三对踏青的人,手提相机,捕捉草木万象,在瞳孔里寻找大地的感觉。或听自然表白,或听自然倾诉,让风籁慰平心灵的皱褶,告诉生命与自然的玄妙。清明节,应该赋予人们更多的健康意蕴。
清明节到了,你是不是该做点什么?
清明节故事 篇2
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于取得天下。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么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清明节的习俗
(一)挂纸
又称“压纸”,一般用石头或砖块将长方形的的黄白纸,或红黄蓝白黑的五色纸压在坟上,以示子孙已祭拜祖坟。
压纸又称挂纸,是将黄白色或五色的长方形纸,以石头压在墓碑、墓头及墓旁的“后土”上。压纸有“挂钱”,供祖先花用之意,也表示子孙已祭拜过祖坟。
(二)扫墓
清明扫墓是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活动,人们来到祖先的墓前打扫一番,以表他们尊敬之意。扫墓可分修整墓园、祭祖及压纸三个步骤。修整墓园的工作主要是清扫墓地,铲除杂草树根,修复损坏的部份,或重新描写墓碑的字迹,使其焕然一新。
(三)踏青
踏青就是郊游。古时候,在清明节当天,人们在扫墓祭祖后,喜欢扶老携幼,三五成群的到郊外旅行。这个习俗一直留传下来,成为了今天郊游的习俗。
清明节故事 篇3
一年一度的清明佳节,即将来临,每逢此时此刻,不由人们不畅想我们的民族文化的悠久绵长光辉灿烂。还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周代,我们的祖先们,就在春暖花开的清明季节种瓜种豆植树造林,清明已成为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气。更有晋文公重耳与忠臣介子推的一段君臣故事,彰显出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
那还是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王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太子申生被逼自杀身亡,他的的弟弟重耳为避祸害流亡在外,受尽屈辱,颠派流离十九年。
在漫漫的逃亡路上,跟在身边的臣子大多各奔前程去了,只有他的舅父狐突的儿子狐偃和少数忠心耿耿的臣子赵衰、介子推等和他同甘共苦,与其始终不离不弃。
有一次,他们跑到卫国,卫文公没有以礼相待。经过五鹿,当地的乡民不给吃食,投以土块,重耳饿得头晕目眩难以支撑,介子推将腿上之肉忍痛割下烤灸熟了给重耳食用,救其奄奄一息的生命。他们到了曹国,国君曹共公慢待重耳。曹大夫僖负羁告诫说:“重耳‘双瞳骈胁’,是天人。”即重耳的肋骨是连在一起的,是上天偿赐给我们的,不可轻慢。曹共公勉强收留了重耳,却领上他的妻妾侍女偷看重耳洗浴,使重耳受辱。去到郑国,国君不理,重耳忍气吞声离去。
毕竟重耳是晋国的公子,还是有不少的国君接待了他。齐桓公将自己的女儿齐姜嫁给重耳为妻,又送给二十多辆马车,给重耳出行提供了方便。宋襄公送好马礼品,又亲自送行,资助重耳解除困境。楚成王送车送马,为其出谋划策,送重耳到秦国。在秦穆公和公子絷、秦国大臣百里奚、公孙枝等人的护送下,回到了晋国,当上了国君。
重耳当上了国君就是晋文公。他感恩与他生死与共忠心耿耿的忠臣义士,对他们一一论功行赏,但却忘记了为他割股献肉的介子推。群臣们为介子推喊冤叫屈,上谏不已,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终于想起了在生死线上救自己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介子推。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于是,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这时,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烧起时,介子推是大孝子,见起了大火,一定会背上老母亲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便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埋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他又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成为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
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各种点心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古人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尽其身。”介子推给世人做出了榜样;有功不居,不图富贵,介子推率先垂范,流芳万世,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重重地书写了一笔。
在清明佳节到来之际,让我们缅怀先人,发扬传统的文明,为实现全民族的中国梦而奋发图强,为建设美好的明天而共勉奋进吧!
清明节故事 篇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的到来,让春雨一下就无法克制,在人们忙碌地准备扫墓的同时,春雨带给我的不是一丝丝水珠,而是一丝丝的思念……我来到爷爷的墓前,望着墓碑上那爷爷的笑容。迎面,吹着一阵阵风,那是怀念的风。
那阵风,把我的思想飘到很远很远的以前,爷爷还在我面前的以前……有一个夜晚,月亮释放着皎洁的月光,与星星交相辉映,把清冽的光辉,洒向天空下的每个角落。而我,在温暖的床上,听着爷爷讲《三国演义》。那时的我,怎么可能听懂爷爷似古文的语言?但我,还是每天照样望着爷爷,望着爷爷那随着故事情节而变化多端的脸,渐渐进入甜甜的梦乡……
直到今天,我失去爷爷时,才发现,才知道——每天夜晚,都是爷爷在我身边,等我入睡,悄悄地为我掖上被角,望着我,对我说着鼓励的话。我的眼泪滴在墓碑上,如果,我能回到过去,我真想亲眼看爷爷为我掖上被角的情景,听听那鼓励的语言,听那能帮我在困难时扶我一把的语言,也想在爷爷面前,对他说声谢谢。还有一个,在黄昏的时候。刚上小学的我,拿着一张不太好的考卷回家。从教室到校门口,对那是的我来说,好像是一条很漫长的路,而一路上,心里,下着狂风暴雨,怎么也不能平息。当我走出校门,惊奇地看见爷爷骑着自行车,在那儿微笑地望着我。当爷爷看到我失落的表情时,对我说:“怎么了?考差了?没关系,继续努力。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得到彩虹?这也许就是一次风雨,爷爷相信你肯定能见到彩虹!加油!”爷爷的话,就像一束光,射进我的心里,温暖我全身。那一刻,回味了好久好久,那一束阳光,永远不会消失,因为它总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出现,伴我渡过难关。
遗憾的是,在失去爷爷之前,我还是没有办法对爷爷说:“爷爷,我真正看见了彩虹!”风,还是一阵阵地吹,但却没法把爷爷的爱,从我脑海里吹走,那一幕幕情景,像放映电影似的在我脑中闪现,仿佛是昨天刚刚发生的事。墓碑上,有着爷爷的笑,在我心海里,爷爷的笑,是永恒的,爷爷的爱,我永远忘不了。爷爷对我说过的话,我现在才明白,才知道那是多么珍贵,但这一切,似乎太晚了:没有向爷爷讲讲自己的心里话,没有懂得珍惜爷爷的爱,更没有去回报爷爷的爱……这太多太多,都无法弥补这深深的痛……
清明节故事 篇5
在不知不觉中,新的一年的清明节在政府倡导文明祭扫,缅怀先人的氛围中到来。身为高中生的我,收到了来自房山档案局馆的一本电子书《清明节的故事(定稿)》,这本书告诉了我许多有用的知识。
中古传统节日中我们可以追溯一下这个节日的起源。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氏族社会。从炎黄部族的合并,到大禹治水,再到后来的寒食节的起源,无不彰显着中华传统文明的深刻内涵。在清明节中,我们不仅可以跟随家长一同文明的安全的到已经逝去的亲人的墓前寄托我们的哀思,表打我们对使者的怀念,还可以在家中了解到这莫精彩的文化知识,真是太有意义了。
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在世界上能够繁荣发展,饱学之士的刻苦努力是功不可没的。在这个清明节与以往我所经历的清明节有很大不同,因为我认真的从书中了解到,韦编三绝,凿壁偷光,目不窥园等激励有志青年人认真学习的故事,其实这也是我们缅怀历代为社会进步做出杰出贡献的文人的一种缅怀。
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在世界上能够繁荣发展,诚实守信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延伸,得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诺,商鞅立木为信,晏殊的诚实等无不鼓舞和激励着我们热情的诚实待人。
缅怀先烈,一直是每一名有良心的中国人没有忘记的活动,尤其是中学生的我们要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努力。
植树,放风筝,踏青也是我们的必需活动。多到户外活动有利于我们的身体成长和发育和健康。总之,这个清明我国的有意义。
清明节故事 篇6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节日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为法定节节日日。
我国人民有“饮水思源”的传统美德。据《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每到清明节节日这一天,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去上坟、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这一天,扫墓是最重要的活动。不过至今在我国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节日吃冷饭的习俗。
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国的君主晋献公有一个年轻美貌的妃子骊姬。她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将来继承皇位,就用毒计害死了太子申生。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骊姬的迫害逃离了晋国,一路上受尽屈辱。有一次,重耳因为饥饿晕倒了,大臣介子推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后捧给重耳吃。就这样,他们颠沛流离,历尽艰辛,终于在19年后回到了晋国,重耳后来成为历很有名的晋文公。
寒食节节日暨清明节节日的前一天。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的随从,唯独介子推拒绝受封,带母亲隐居绵山去了。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带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上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
清明节故事 篇7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熟食节”、“冷节”(在冬至后105日,即清明前的一两天),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这一天,民间禁止生火,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这个风俗的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之推。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列国,介之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相传他曾经割下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充饥。重耳返国即位,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而此时介之推却与母亲隐居绵山(即现在的山西介休县),晋文公派人请他,但他躲在山中不肯出来。于是晋文公下令烧山,想把介之推逼出来。不料介之推死也不愿出山,结果和母亲一起被烧死了。晋文公非常难过,将介之推葬在绵山,还修了庙,并将绵山改称为介山。为纪念介之推,晋文公又下令把介之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另一种说法认为,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当时有逢季改火的习惯。春末出火,在这之前告戒人们禁止生火,要吃冷食。
旧时寒食节主要吃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另外还有“桃花粥”,这是唐代汉族寒食节的食物,流行于河南洛阳地区。《广群芳谱》中说:当地民间在寒食节,采摘鲜桃花,配上好米煮成粥,味道鲜美,富于营养。这个风俗一直流行到明末。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寄扇》一出就有这样的唱词:“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下妆楼,桃花粥吃个饱。”
此外还有“青精饭”。青精饭也叫“乌饭”,主要是为滋补身体,祭祀祖先,相传为道家所创。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中有这样的记载:“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原先朝廷也给大臣赐食青精饭,嘉靖十四年间,皇帝认为其名不雅,于是改为赐百官于午门食“麦饼宴”。
汉代还有一种名菜,叫“五侯鲭”。唐代韩有一首《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五侯是汉成帝母舅王谭、王根、王立、王商、王逢。《西京杂记》上说,这五个人互不和睦,他们的门客之间不得往来。只有一个人叫娄护的,很会说话,五侯都很喜欢他,纷纷送给他新奇的食品。娄护把五侯送给他的食物调和在一起,结果成了难得的美味,人们称之为“五侯鲭”。其实,这所谓的“鲭”不过是鱼和肉的杂烩,只因由美味的食品调和而成,味道自然就格外鲜美了。
清明节故事 篇8
寒食节的祭扫所表达的感恩情结,具有强化中国传统道德支柱纲常伦理的效能。而据历史记载,上巳节的春游,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了类似欧洲中世纪突破“男女之大防”的狂欢节的某些萌芽。两种截然不同的诉求,最终奇妙地融合进了一个清明节气,这不能说不是一件很奇特的事。
施爱东说,与其他传统大节不太一样,由于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因而清明节也是传统节日系统中少有的依阳历而确定的节日,节日时间比较固定地在现行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此时正是春暖花开的踏青时节。
《周礼》中有一段被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征引过的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什么意思呢?是说中春二月,万物萌生,这样的时节应该顺应天时,让青年男女自由约会,甚至私奔交合也不必禁止。
郑玄认为,这是“重天时,权许之也。”而据张君房的《云笈七签》:“每岁三月三日,蚕市之辰,远近之人,祈乞嗣息”,可见三月三日在制度化的道教中也被赋予了明确的求子功能,因为青年男女虽有水边桑林“野合”之实,但这是拿不上台面的理由,而“求子”可能是最拿得上台面的理由。
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
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一日。“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地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部分与西方感恩节有异曲同工之处。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清明节故事相关文章:
清明节故事





上一篇:2025清明节踏青活动心得感悟
下一篇:清明节2025祝福短信